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為其“待人”觀的具體實踐,明確了以下三項基本準則。
其一是與人為善準則。在孔子看來,與他人交往與相處的根本目的或曰根本原則,乃是為了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基于此,與他人的交往與相處,理當始終堅持與人為善的基本準則。具體而言,就是只能善意地幫助人、成全人,而不能惡意地傷害人。這也就是孔子所謂——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顏淵》)
也就是基于與人為善這一基本準則,所以孔子明確表示,討厭那些喜歡傳播散布別人短處與錯誤的人,而主張應以稱贊他人優(yōu)點與好處為樂。此即《論語》所載孔子曰——
“惡稱(傳播)人之惡者。”(《陽貨》)
“樂道人之善。”(《季氏》)
同樣是基于與人為善這一基本準則,孔子又特別強調——
“君子無所爭。”(《八佾》)
在孔子看來,“為仁由己”(《顏淵》),因而矢志追求仁道的君子,原本就沒有與他人相爭的必要。如果與人爭名奪利,勢必會廣結仇怨,這本身就是在貶損自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當然為君子所不齒。
其二是以禮待人準則。在孔子看來,同他人交往與相處的根本目的或曰根本原則,乃是為了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而禮作為社會行為準則與道德規(guī)范,則是仁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完成仁的必由之路。基于此,同他人的交往與相處,自然理應始終堅持依禮而行、以禮待人的基本準則。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真正建立起友善的人際關系,并營造出和諧的生活氛圍,從而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
這方面的具體例證,首先就是《論語?顏淵》所載子夏曰——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其意是說,矢志追求仁道的君子,時時處處依禮而行,始終堅持以禮待人;因而在與他人的交往與相處中,自然總會建立起親善和諧的人際關系,彼此宛如兄弟一般,從而更好地實現其人生之仁。
此外又例如《禮記?禮器》所載,“故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這同樣是在講以禮待人的問題。其意是說,君子以禮待人,所以對外能與他人和睦相處,對內又不會招致怨恨;從而為實現其人生之仁,帶來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氛圍。
其三是“中庸”準則。在孔子看來,“中庸”作為其仁學的方法論,自然又是其“待人”觀的基本準則;與他人的交往與相處,自然理應始終依中庸而行之。具體而言,就是在始終堅持仁道這一大前提下,依據當下的時境特點,妥善把握自身與他人關系的均衡點,無過而無不及。從個人與群體的關系來說,既不可搞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又不可搞無視個體的極端集體主義;從個體與個體的關系來說,既不可取消各自的獨立性而搞合二為一,又不可彼此尖銳對立,甚至于不共戴天。孔子對此的概括性表述,是《論語?子路》所載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其意是說:君子以“中庸”待人,所以既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同時又能相對保持其獨立人格;小人反中庸而行,雖然表面看來,彼此似乎形同一體,不分你我,但是彼此卻不能真正和諧相處。
“中庸”作為孔子“待人”觀的實踐準則,還表現在了以禮待人方面。孔子所強調的以禮待人準則,并非是對禮的墨守成規(guī),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必須始終依據“中庸”準則而行之。具體而言,就是在始終堅持仁道不動搖的大前提下,根據當下的時境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在前面孔子的“禮樂”觀一節(jié)中,對此已做過具體介紹,這里不復具述。
為了確保其“待人”觀能夠真正付之于實踐,孔子認為,作為其實踐主體,首先應使自身具備以下三個方面的人格素養(yǎng)。
其一是愛人之心。在孔子看來,普遍關愛他人的博愛之心,乃是君子的基本品性與德行之一,同時又是其“待人”觀,對實踐主體之人格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孔子不僅明確主張仁者“愛人”(《顏淵》),而且特別強調,必須從幼年時期做起,努力培養(yǎng)“泛愛眾”(《學而》)的博愛情懷。
在孔子看來,只有具備了普遍關愛世人的博愛情懷,才能在與他人交往與相處的過程中,自發(fā)地一貫以愛心待人,并始終自覺堅持與人為善的基本準則;從而為實現其人生之仁,普遍建立起相互友善的人際關系,并營造出和諧融洽的生活氛圍。這也就是孔子所謂——
“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孔子家語?賢君第十三》)
其二是誠信之心。在孔子看來,誠信乃是人生的立身之本,是君子所必備的基本品性與德行之一,同時又是其“待人”觀,對實踐主體之人格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反復強調“主忠信”(《學而》《子罕》《顏淵》)。孔子這里所謂的“忠信”,其含意基本也就相當于后世所謂的“誠信”。此外孔子還又強調,誠信之心的養(yǎng)成,必須從幼年時期做起,其重要意義,甚至超過了對文化知識的學習(《學而》)。
在孔子看來,只有具備了誠信之心,才能在與他人交往與相處的過程中,真正做到與他人彼此信任、相互友善,從而更好地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否則,這一切均將無從談起了。這也就是孔子所謂——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為政》)
此外,也只有養(yǎng)成了忠信的品性與德行,才能在與他人交往與相處的過程中,始終自覺堅持以禮待人的基本準則。這也就是《禮記?禮器》所載——
忠信,禮之本也;
茍無忠信之人,則禮不虛道(行)。
其三是敬讓之心。在孔子看來,敬讓以待人,這既是君子的基本人格風范,又是其“待人”觀對實踐主體之人格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也就是基于此,所以孔子特別強調,“修己以敬”(《憲問》),“君子無所爭”(《八佾》),并高度贊譽泰伯“三以天下讓”(《泰伯》)。
孔子的“禮樂”觀認為——
所以治禮,敬為大。(《禮記?哀公問》)
(天下之禮)致讓以去爭也。(《祭義》)
據此可見,在孔子看來,只有真正養(yǎng)成敬讓之心,才能在與他人交往與相處的過程中,始終自覺堅持以禮待人的基本準則,從而為共同實現其人生之仁,營造出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與氛圍。所謂敬讓以待人,具體而言,也就是孔子所謂——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后己,則民作(興)讓。”(《禮記?坊記》)
“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卑己而尊人。”(《表記》)
楊秀和,(筆名:曉陽)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中國書畫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聯學會書畫院會員。
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書畫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珍藏郵冊》發(fā)表幾十幅作品。
暢春齋主楊秀和老師曾在《中華志愿者》、《采風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等雜志發(fā)表作品,2021年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回旋進退,莫不中節(jié)。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里融入了儒家的堅毅、果敢和進取。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中也蘊涵了老莊的虛淡、散遠和沉靜閑適。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中還往往以一種不求豐富變化,在運筆中省去塵世浮華以求空遠真味的意味。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筆墨橫姿、筆力勁挺、筆力險勁、筆酣墨飽。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春蚓秋蛇、筆精墨妙、筆走龍蛇、筆掃千軍。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筆老墨秀、一字見心、丁真楷草、丁真永草。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入木三分、力透紙背、下筆風雷、大氣磅礴。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氣韻生動、氣韻流暢、風格秀媚、風姿多變。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法,鳳泊鸞漂、鳳舞龍飛、鳳翥鸞回、平和暢達……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如行云流水,落筆似云煙。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一筆而下,觀之若脫韁駿馬騰空而來絕塵而去。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又如蛟龍飛天流轉騰挪,來自空無。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又歸于虛曠。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中這近乎癲狂的原始的生命力的沖動中包孕了天地乾坤的靈氣。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觀其力而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筆跡流水行云。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畫微瘦,若霜林無葉,瀑水進飛。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暢春齋主楊秀和書畫鐵書銀鉤,冠絕古今。
暢春齋主楊秀和先生自幼喜愛書畫,堅持50年臨池不綴。習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比較深厚,屬傳統(tǒng)功力型書畫家。
暢春齋主楊秀和先生作品汲取二王筆意,顏柳風骨,又有歐體俊秀和趙體靈動之氣,楷書疏朗爽健,行書收放有度,隸書古樸大方,小篆俊秀有力,草書妍美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