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年中,你在線上的付費課程上投入了多少錢?
在我最終得到的答案中,僅有1人投入不足1000元,最多的投入是6000元,絕大多數人的投入在2000-4000元。
完美的正態分布,可以完全代表這個積極向上的、想要變得更好的群體的情況。
在這樣的投入背后,一個扎心的問題出現了——囤課。
你究竟是買的課程背后的能力,還是付款那一刻的安全感?
之所以會囤課,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像下水管的入口到出口,有一處堵塞了,水都流不下去。
首先我們關注一下入口,每一次課我們是如何入手的?
“21天提升XX能力,XX五百強企業前XX官授課,粉絲上萬,擁有XX年XX經驗,前50名特價XX元,之后恢復原價。”
這樣的套路你是否很熟悉?指紋支付的速度是不是比你腦子反應過來的速度還快?
沒有評估、沒有計劃地買課背后,是你交的智商稅。
在付費的那一刻就高潮了,結果就是付費之后的時間索然無味。潛意識里,我們在付費的那一刻就GET了這項技能,需要毅力去學習的時候難免覺得動力不足。
而且,因為非理性的沖動消費,一段時間后,我們總有種雙十一過后的無奈:課程太多,時間和精力都不夠用。
一次完美的學習過程,還需要一次完美的輸出。
調查中,反應最好的一次線上學習體驗是被調查者工作變動帶來了新技能學習。原來,你要靠輸出的技能賺錢學習的效果是最好的。
沒有輸出,只能展示出你在學習中思考的懶惰。
用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的方法消滅囤課
觀照到問題的存在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解決囤課只不過是我們做目標管理和時間管理的又一個訓練場而已。
列出囤課清單,用重要程度和難易程度兩個維度做一個四象限。
把所有課程放到四個象限中:
不重要而且很簡單的課程就斷舍離了吧;
不重要但很難的課程一般是興趣類的課程,當作消遣去學習還是不錯的,把它安排在休息的時間;
重要但簡單的課程適合碎片化學習,開車或者擠地鐵的時候學習一下;
重要且很難的課程就要當作一個完整的項目去做了,有計劃、有執行、有產出、有復盤。
建立存量課程的流水線之后,下一步就是梳理增量課程。
冰箱整理法可以完美地解決存量課程和增量課程的問題。冰箱整理法的內涵就是新鮮的食物總是能及時地被補充也能及時地被消滅。
我們可以算一下我們多久可以消化一門課程,然后根據課程消化的速度來倒推買課的速度。課程沒學完,再好的課也要放棄。
現在好課程那么多,真的不怕錯過。現在不是抱著稀缺心態過日子的時代了。
上面還提到了用輸出的技能賺錢,學習效果是最好的,是不是還可以思考一下,你學的課程如何變現呢?
清晰的計劃是我們看到希望的窗戶。
什么樣的課程更有付費的價值?
現在是付費課程風口,吹起付費課程泡沫的是各種廉價課程。”19.9元教會你有效溝通“、”59元教會你高品質演講“這樣的課程可能只是我們知識焦慮的安慰劑而已吧。
根據被調查者推薦的課程,好的課程的特點是:基礎扎實,大開腦洞,小班教學,鼓勵互動,線上線下雙線學習,鼓勵互動。
這依然是一個答案不重要的問題,重要的是你觀照到問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