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已經是第七次筆記了,其實書我早就讀完了,但是因為想好好的寫一系列的讀書筆記,導致我讀其他書的速度也慢了很多,說實話真沒想到會寫這么長,不過開始了,就要寫完,預計還有兩篇就結尾了。
言歸正傳,今天的內容是關于中場的,中場這個環節,當然同樣是很重要的,沒有那個作者忍心把他的讀者勾進一個故事,然后接著給他糟糕的中場,讓他在嘆息中合上書或者關閉網頁。
不過關于中場,可以講述的東西不多,雖然會有情節不豐滿,故事難以推進這些問題,但是我想當你開了個好頭,后面的故事一般就會順流而下,不過凡事總有例外的時候,這時候我們需要一些結構化思考的工具。
行動與障礙
中場是角色對于開頭的想法進行實踐的過程,主角需要開始行動了,只有空想的故事是沒有意義的,同樣,只有空想的作者也是沒有意義的,沒錯,這句話給我和你們。
但是角色的行動,如果是:
開頭:郝效想去認識剛轉學來的女同學李冉
中場:他走過去,對她說嗨。
結局:他們認識了,然后幸福的在一起。
這樣的故事,一定會被讀者打死吧?所以行動一定會有障礙,而且,不止一次的障礙
三的節奏
如果一個故事,主角只經過了一次障礙就達到了他的目的,那么這個障礙看起來就太簡單了,故事就會單調,不豐滿,但是如果故事像下面那樣:
開頭:郝效想認識他的女同學李冉
中場:他走過去,中間隔著一張課桌,于是他又換了一邊,有個同學擋住了他,于是又換了一邊,有個女同學攔住了他,于是他從前門出去,想從后門接近,但是后門鎖住了,他走去上面的班級,希望從樓上翻下來……
解決:沒有結局,因為他還在一直行動中
過多才障礙,會讓行動看起來可笑而且失真,老折磨主角,雖然是有人喜歡,但是如果劇情一直卡住,讀者很快也會厭煩。
比較好的次數是,行動三次,才能達到成功,事不過三嘛。
開頭:郝效想認識女同學李冉
中場:他向李冉走去,死黨阿華從后面拍了他一下,想叫他去廁所后面抽煙,他看了看李冉,拒絕了死黨,再往前走幾步,突然聽到班長在叫他,班長抱著一摞卷子,要郝效幫忙發,他不得不幫班長發卷子,但是正要發到李冉的時候,突然誰拌了他一下,他重心一下不穩,往李冉的方向跌了過去,跌倒的勢頭把李冉的課桌撞翻,他狼狽的站起來,將卷子遞給李冉,然后幫她把課桌整理好,跟她說:你好,我叫郝效。
結局:于是他們認識了,幸福的在一起。
這樣看起來,是不是覺得好多了?情節當然可以隨便想,但是記住這個三的節奏,當然,書中還有一個升級版,叫七的節奏,大概就是別超過七次,但是至于具體多少次,還是看作者自己的把握,不要低于三,不要超過七。
因果和升級
光有行動障礙概念和三的節奏,只能說可以寫出流暢的中場,但是如果要中場看起來有趣,還需要兩個元素。
因果關系的行動和逐漸升級的行動。
因果關系的行動,就是指角色的行動會引發下一次的行動,上一小節的例子里面,如果郝效跟著死黨去了廁所,那么后面的行動當然就不會發生了,他不幫班長發卷子,也不會摔向李冉,就是類似的方法,當然你可以設計的更加巧妙自然,那么故事的飽滿程度和流暢程度就會極大的提高了。
逐漸升級的行動,指角色的行動隨著故事的推薦,為了克服障礙一次一次的提高他行動的危險性和努力程度,這個技巧更是隨處可見,日漫里面熱血類漫畫就最常用這個方法,每一次的敵人都會更強,主角會面對更大的危險,需要克服更大的困難,但是也正是因為這樣,故事的戲劇性和寬闊程度都拉大了。
保持一個目標
這一點,是很多初學寫作者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寫著寫著,好像角色脫離了自己的控制,往不同的方向走去了,這種情況對于初學者常見,但是別以為是角色有了自己的個性,更可能是你偏離了原本的目標,角色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跑到另外一個目標去了,自然覺得駕馭不住了。得明白,這個故事里,至少這一卷,這一集,角色的目標就只有一個。
旅行和環形
有了上面幾個點,一個比較好的中場就呈現出來了,看起來是不是很簡單呢?書里還介紹了11種串聯故事中場的方法,不過大體針對繪本寫作而來,比如數字、字母這類都是童書的寫作方法,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觀看原書。
我挑了其中兩種很常見也很有用的串聯方式:一段旅行和環形模式。
旅行可以從開始的收拾物品,準備行李開始寫,也可以只寫旅途中的一個片段,十分方便,大量的故事都是這樣的,只是時間的長短和地域的寬窄,當然,初學者可以從一天或者一次郊游寫起,慢慢過渡到十年二十年的大長篇。
環形模式的故事看起來不多,其實也不少,著名的《盜夢空間》可以算是一種,最終復歸現實,從起點到終點,再返回起點,就是環形模式的典型使用。
當然,這兩者可以各種混合使用,形成各種創新,讓故事的疆域變得更加的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