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密碼破譯,社會基因解析,一切社會現象的終極揭密(3)

        生 存 原 理

              五、人性品質

  知道了人性品質的形成原理,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人性品質的基本組成部分。

  欺詐、貪婪,是最有利生存的品質。無論是交換還是掠奪,欺詐都是極有效的手段,它能使獲得最多,付出最少。貪婪是追求物質利益的基本原動力,只有貪得無厭,才能驅使人不知疲倦地使出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獲取財富。反之,誠實、善良、清廉,只能使付出最多,得到最少,生存力極低,在生存斗爭中處于最先淘汰的邊緣。因此,就如大家都看到的那樣,貪婪欺詐,在人類社會中就象空氣一樣無孔不入,種種卑鄙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窮奢極欲,鋪張揮霍,這表面看來,似乎不利于生存。因為這樣并不能增加收入,反而加大支出,如節儉一些,已到手的物質財富能更有效地維持生存,暴露的財富還會招來盜賊劫匪,損失財物,危及生命。而現實中人群的這個品質卻非常突出,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它的作用機理要更深入一層。首先,這種強烈的表現欲望,使物質財富又增加了一層精神作用,花天酒地的揮霍,鋪張奢侈的炫耀,甚至擺開比闊斗富的擂臺,直接拋撒、毀棄財物,這些并不是自身的實際需要,而是做給別人看的。這種形式的物質支出,能給精神上帶來極度的興奮與舒暢,它就象鴉片煙癮一樣,驅使著人不遺余力地去追求這種滿足。正是這種追求,才成為主觀方面的財富源泉。其次,在名利場中,財富就是榮耀,就是地位、權勢,它能贏得人們的垂涎景仰、崇拜與敬畏,能在社會生存中占據有利地位。而隱蔽的財富除了物質本身的作用外,不具有此種功效。因此,鋪張炫耀是有利性狀。這個現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什么是基因決定的行為規則,就象其他所有動物一樣,基因決定的本能就是一種無需理智支配,也不受理智控制的自發的沖動。例如一只美國紅雀,孵出幼鳥正在采食喂養的時候,失去了孩子,它就叼著食物四處尋找,看到一條金魚張開的嘴,很象幼鳥的嘴,就把食物喂給了金魚,就這樣一連喂了幾個星期(初中《生物》課本)。這說明外界的變故不能阻止本能的沖動。

  追求權勢、地位的欲望,有著與炫耀財富類似的作用機理,權勢地位本身不能吃、不能用,但它可以帶來能吃能用的物質財富,和安全保障。有了權勢地位,就可以凌駕于眾人之上,使人畏懼,或有求于己,財富自然滾滾而來。還能聚攏一些趨炎附勢的分子,前來效力賣命,雙方互相利用,組成共生體系。若要全憑理智,則先要弄懂權勢地位的作用原理,還要學習操作運用的技能,再比較各種生存手段的長短利弊,然后選擇確定。指望這樣去謀求權勢,就隔了幾層間接的屏障,追求的動力會大大削弱。若權勢地位能直接產生精神作用,情形就大不相同了。人一旦有了一官半職,就覺得高人一等,那感覺就如飄浮在天空的云霧中一般高高在上,令蕓蕓眾生可望而不可及?!鞍?!瞧,我們這樣的家庭,我們這樣的地位,天下誰人不敬仰,世上哪個不垂涎!”那種如真魂出竅,飄飄欲仙般的感覺,是語言無法形容的。有了這樣的精神動力,追求權勢地位才能直截了當。

  幸災樂禍,落井下石,這不能直接帶來利益,有什么作用呢?正如前文講的,通過各種途徑的影響作用,只要使同類之間的生存態勢產生差別,造成增長率的差異,就能產生優勝劣汰的效果。歷經千年萬代的生死搏斗,能夠存留至今的生物,哪個沒有兩下子?如果不顧情勢狀況,貿然出手傷人,必遭反擊,大多無益,一旦人落井,則定無還手之力,趁機下石,絕無隱憂,可立于不敗之地。反之,挺身而出,救人危難,常常自取滅亡。所以,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也是有利生存的優秀品質。

  嫉妒,陰損,在社會環境中,如果能抓住一切機會,給其他同類造成損害,這對自身的生存是極為有利的。損人利己,這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這當然很好解釋,既損了人,又利了己,完美兩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同樣普遍的是,即使不能利己,也要損人,甚至為了損人,寧可損己也在所不惜,這又是為何?損人損己,兩敗俱傷,有什么好處呢?這依然只能循著生存的軌跡去尋找答案,損人利己也好,損人損己也罷,都是通過生死存亡的改變而起作用的。假設一個種群中有A、B兩個品系,它們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同,那么無論這“二率”的具體數值是大是小,兩者都處于均等地位,沒有優劣之分。假定二者的死亡率都是1%,如果A表現出某種品質,能使B的死亡率上升為2%(損人),同時自己的死亡率也上升為1.5%(損己),那么A就在生存競爭中戰勝了B,長此下去,種群就會成為A的天下,B就會變成稀有品種。因為損人是一種主動行為,損己是附帶產生的效果,損人時就可以預先防范,所以總能做到損人大于損己,可見,在生存的角斗場中,只要能損人,付出代價是值得的。如果這種本領是理智性的,則需要先設計謀劃,推敲論證一番,有利則行,無利則罷。這樣看似周密,萬無一失,實際難以奏效。因情勢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失,稍有遲誤,就會坐失良機,根本不容思考。再說即使思考判斷,也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無誤。只有以本能反應的方式表現出來,才能充分發揮作用,這種本能的表現,就是一種無法扼制的沖動,只要得以實施,就能產生一種打噴嚏般的舒暢快感,而不管能帶來什么實際的好處。這種品質是極為常見的,只要有機會,他隨時都會出損招,盡管他得不到任何好處,而且還會喪失信譽,他還是絕對的在所不惜。

  這也可以解釋人類動物為什么擁有一個如此強烈的品性──嫉妒。當A、B處于均勢狀態時,如果雙方都不施展損人本領,雖然不能打破平衡,奪取優勢,但還可以維持原狀,不致陷入劣勢境地。而一旦B有了某種改善,不管這種改善從何而來,或新出現了態勢優于A的C,這時如果A仍然無動于衷,則勢必被打入劣族,踏上被淘汰的滅亡之路。此時A拯救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不惜一切手段將B或C的好處破壞掉。最好是壓到自己之下,至少也應該拉平,才能有生存的希望,最不濟也大不了是兩敗俱傷,一同滅亡,而不至于落個他人昌盛,自己衰亡的下場。因此,嫉妒是一項極為優秀的生存品質。同樣,這個品性也絕不是靠理智維持的,嫉妒者自己也說不清是什么道理,只是感到一股強烈的妒火中燒,心痛難忍,如同眼中釘肉中刺,那種痛苦的煎熬無以名狀,只有這樣,才能產生強大的動力,不抜除這塊心病誓不罷休。就像剛孵出殼的杜鵑鳥,絕不能容忍任何物體與自己同居一巢一樣,這就是中國人所稱的“紅眼病”的根本原因?!澳拘阌诹?,風必摧之,行高于眾,人必非之,”嫉賢妒能真正是一件看家的生存法寶。當實在無計可施時,也要采取詆毀污蔑、詛咒謾罵等方法,以泄心頭之恨。在人類社會中,毀謗、污蔑的確可以產生損毀的實際效果,而不僅僅是心理的發泄作用。有時連詆毀污蔑也難以辦到,因為面對的事情實在是污蔑不成,咒罵不得,那就只好在頭腦中進行幻化、妄想,產生一些荒唐、離奇的聯想、推論,把現實解釋成自己能夠接受的形式,那就是你這種好處終究還是不好、不行、不能。如果情況更加糟糕,連這種虛妄的幻覺也產生不出來,怎么辦呢?那就干脆閉目塞聽,來個眼不見為凈,可見嫉妒性之強烈。這類實例實在是太多了,限于篇幅,不再列舉。

  野蠻兇暴,也是人類的基本性狀之一。這個性狀是優是劣?兇暴與和善相比,猶如鐵錘碰雞蛋。盡管有了貪婪虛偽、陰損奸詐等優秀性狀,但因為這是普通的貫常伎倆,易被識破,導致手段失敗,陷入被動。此時唯有兇暴才是最好的補救良方,只要施展出兇狠野蠻,即可反敗為勝,至少也可以免災救難,不致損傷太大。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日后可以照舊施展不誤。因此常見這樣的戰術組合:欺詐、偷盜敗露,立即兇相畢露,瘋狂反撲,這差不多已經是固定套路了。此等實例多得俯拾即是,無需再引證。兇暴不僅能做后盾,更可以做先鋒,江洋大盜、流賊草寇、鄉痞惡霸、黑幫流氓,它們就是拋棄了虛偽、欺詐等“曲線方針”,而直接以兇暴求生存。在這里,優勝劣汰的法則顯得更形象、更直觀。從人群的實際表現來看,兇暴品性一定是受多基因控制的,它的強弱程度、施展對象、表現條件、表現方式等均有廣泛的差異。按適者生存的原則,各種不同的表現性狀,對生存的優劣利弊不同,選擇淘汰的效果也不同。如有的個體控制條件發生偏差,表現過分強烈,不分時間地點,不論境況態勢,不顧危及自身,異常兇暴,極端瘋狂,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常被淘汰。過猶不及,過分強烈和失控的兇暴是不利的。

  從猿到人的演化初期,哪一只猿猴最先發明出了簡單的器物:木器、石器等,在當時就是首屈一指的發明家,發明者首先將器物自制自用,能使生存力大幅提高,所以發明創造的智慧作為一種有利生存的性狀留存下來,這就是從猿向人邁出的第一步。到原始社會晚期,發明創造已經相當多了,這時不但每個人難以掌握所需的全部技術方法,而且更無法擁有眾多的工具設備原材料,于是出現了專業分工、商品交換。以后的發明創造越來越復雜,發明者越來越難以自己制造使用,有些發明更是只能用做商品,設備、原料、工具、勞力要通過交換獲得,產品也要作為商品出售,因此,商業交換的智慧成為最有利生存的品性,單純的發明創造智慧不再是有利的了。

  與商品交換相比,發明創造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能,需要真正有點頭腦,有獨立的思維。這種頭腦不僅對自然事物,對社會也同樣會有看法,他們往往對統治者不是無條件地敬畏臣服,而是要說長道短,論個是非對錯,統治者的愚弄欺騙對他們難以奏效,這最遭統治者忌恨,必然遭到更多的殺戮。不管什么事,只要無人說穿,就象“皇帝的新衣”一樣,大家都懵懵懂懂,還不要緊,一旦有人點破,立刻就天傾地陷。統治者怎能不視為眼中釘呢?發明“奇技淫巧”自然就成了死罪,只有天下都是蠢才傻蛋,“朕”的寶座才能坐得最安穩。平民百姓、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均同一理,如果當年阿斗不是個白癡,恐怕也難逃身首異處。有時統治者會故意指鹿為馬,看誰會堅持說真話,而后殺之。有些野心家、陰謀家們在舉大事之前,都要搞一些鬼怪、狐仙、神示、天書之類的把戲,騙取大眾歸心,為其所用。而那些追隨者們正是寄希望于“上蒼”所示的未來,為求取榮華富貴而爭趨效力,實為互相利用。如果有哪個不信邪,敢指出“那是假的,是騙人的鬼話”,他不但得不著一個銅子兒,恐怕連腦袋也保不住。這樣不光是智慧才能,連不會說假話的都一并成為爭權奪利的犧牲品。雖然人們極其驕狂自大,認為自己的聰明才智無與倫比,實際上真才實學是非常罕見的,倒是愚昧迷信很是普通常見。

  我們常能見到這樣一種人,他的智商很低,比普通的平庸之輩還差得遠,有的幾乎是個白癡,根據他平時的表現可以確認無疑。但他在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時,卻往往能發揮出超常的想象力,想出的主意直驚得人目瞪口呆。在常人看來,有的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有的雖然可以辦到,但這種主意出得既愚蠢,又荒唐,恬不知恥,而又絕頂精明,是一種讓人說不清是病態還是神奇的思維。如果真的照他的主意辦,那天下的好事就全歸他一個人了,而在他看來卻好像理所當然應該這樣。這類的想法,稍微有點清醒的頭腦、顧及一點臉面的人是絕不會說出來的,這樣看來愚蠢無知、恬不知恥也是相當不錯的生存品質。

  從猿到人的演化過程中,特別是早期,幾乎每一種新的發明創造,都對生存力產生重大影響。大多數新的用品和方法都能使存活率提高,喜歡追趕時髦的占據了這種優勢地位,對時髦不感興趣的就一代代被淘汰了。這種淘汰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過程,時至今日,存留于世的當然就是最趨時髦的品種了。追趕時髦的動力同樣不是理智的選擇,而是本能的欲望,是一種精神作用。只要把最新最奇的東西弄到手并展示于人,就能得到一種吞糖咽蜜般的甜美感覺,這就是追求時髦的內在動力。前幾年,移動電話號稱“大哥大”,是財富、地位、高貴身份的標志。于是就見到,有人手拿“大哥大”,一刻不停:“喂,我到了醫院門口了,喂,我已經進了大門了,馬上就進門診大樓了,喂,已經掛上號了,喂……”。再早些年,一些年輕人戴著貼有標簽的“蛤蟆鏡”招搖過市,以顯示其擁有洋貨……。人們一向都是從道德、修養角度去批評,這管什么用呢?

  好斗性,表現得非常廣泛,除了兇暴之外,還表現在本領、財富、地位、身份等許多方面,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比高低、論輸贏。有實質內容的爭斗往往風險、成本過高,于是廣泛采用低成本、無風險的象征性替代方式,即各種比賽,當人懶得親自動手時,甚至可以由其他動物充當替身:斗雞、斗羊、斗蟋蟀、斗虱子等。如果還嫌不過癮,還可以用屠殺牲畜的方法來宣泄,如斗牛。

  除了明爭,還有暗斗,不公開宣戰,卻在暗中較勁,比豪華、比闊氣、比揮霍、比財富、比地位、比權勢……。表面看來,這似乎是白白耗費精力,徒勞無益,但正是這種喜爭好斗的本性,驅使著人處處都想勝人一籌,由此帶來了強于其他同類的生存條件,這就是它的生存意義。由于這種能力遠超過實際需要的限度,所以有相當大的一部分要通過象征性的方式發泄掉。但這種方式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因而人類社會仍然是無休止地殺打爭斗。這可以用老鼠的牙齒做比喻,牙齒是老鼠最主要的工具和武器,為了抵消磨損,牙齒要不斷地生長,但牙齒的生長速度遠超過實際需要的磨損速度,因此老鼠必須專門耗費時間和力氣去咬東西磨牙齒。生物的許多能力都是遠超過實際需要,以備應付偶然的意外變故。

  無論人性品質有多少種表現,其核心內容就是一個“利”字,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經濟”,平民百姓,達官顯貴,江洋大盜,毛賊小偷,無一不在圍繞經濟轉。按照這個思路,可以解釋,社會中存在的一切“不應該”的現象,其實是再“應該”不過了。正如那句哲學名言所說:“一切現實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現實的?!苯洕俗鳛樽园l的大眾的思維根基,更主宰著上層建筑的所有方方面面。史學界稱,人類社會從據說是極端善良高尚的原始社會轉入野蠻殘暴的奴隸制是“社會的進步”,理由是“生產力提高了”,“經濟發展了”。這就是說,只有經濟才是“進步”的唯一標志,善良高尚變成野蠻殘暴是完全無所謂的,也是根本不用一提的。當今社會的一切,無不圍繞經濟這個中心,評定成績的是經濟,區分貴賤的是經濟,追求的目標是經濟,發展的方向是經濟,朝思暮想的是經濟,夢寐以求的是經濟,經濟是救苦救難的法寶,經濟是改造社會的良方,經濟是幸福的源泉,經濟是人類的希望。全社會,全人類,上上下下,里里外外,都在追逐著經濟而奔忙。不是經濟的運轉為了人,而是人的存在為了經濟。人類自封為“宇宙的主宰”、“萬物之靈”,而實際上,人早已將這頂桂冠拱手讓給了經濟,人不但成不了主宰,而且連自身的意義都找不到了。人只不過是從屬于經濟的附屬物,只有作為對經濟有用的“人口資源”(提供勞力、市場),才有其存在的價值。雖然人們至今不知道宇宙的中心在哪里,但在頭腦中,早有了一個壓倒一切的引力中心,這就是“經濟”,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在圍繞這個中心運轉。正所謂:“世人熙熙,皆為利來,世人攘攘,皆為利往。”

  按照一般的觀念,人們將經濟狀況劃分為貧困、溫飽、富足等狀態。人們追求經濟,主觀目的在于擺脫困境、獲得富足。然而,人在這條道路上走得卻是如此的步履維艱、重負不堪,與人類強大的能力和高超的智慧極不相稱。為什么?這正是前文所述的,人類的能力絕大部分被能力自身抵消掉了。因為,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生存所需的一切都要從同類的手中取得(交換或掠奪),而不像其他生物那樣從大自然中獲得,結果,使得作為總體的社會,人們付出的辛勞絕大部分被用在了殺伐爭斗上。所以人們在擁有了高度文明的同時,卻依然生活得處處艱辛,危難四伏。盡管少數財主闊佬過得花天酒地,鋪張揮霍,卻并沒有帶來幸福的感受,仍舊沉浮于明爭暗斗,爾虞我詐,照樣品味著人性的冷酷,世事的險惡,人們夢寐以求的幸福天堂終究只是虛無縹緲的海市蜃樓。雖然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暫時的舒適,但隨之而來的是體質的衰退和病痛的折磨,大自然用幾十億年的漫長歲月創造的精巧物種,正在一步步滑向毀滅的深淵。

  如果能夠改造人性品質,使得所有那些殺打爭斗、巧取豪奪不再發生,人們只需為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而付出勞動,商品交換也變成真正的分工合作,而不再是“無商不奸”的、追逐利潤的手段,那世界將不是天堂,而勝似天堂。

            六、人性品質的變遷

  如何改造人性?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進行過無數的艱難探索,至今,社會上流行的大致有一些觀點。

  有人將改造人性的希望寄托于文學,以文學為武器,對人間的種種丑惡進行揭露和批判,想以此驅除邪惡,喚起良知,將人類社會引向理想的圣殿。或者描寫一些真善美的故事,想以此向人群灌輸,進而改善人性和社會。我們先拋開理論不提,光是現實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過去的一段歲月里,我們在文學作品中見到許多理想化的“標準人”,他們大公無私,舍己為人,不求名利,無償奉獻,拋棄優越的生活條件,甘愿到艱苦的地方去“貢獻”。這種作品還大量以電影、戲曲等形式出現,演員演得非常認真投入,當有人問那演員:“如果讓你照劇中人去做,你愿意嗎?”她回答:“那只是演戲,真讓我去,我才不呢!”演戲的如此,看戲的又怎么樣?有誰真會去做呢?有些拙劣的作品,干脆就是某種說教的圖解,描寫的人物總是處處跟自己過不去,怎樣對自己有害就怎樣干,如何使自己吃虧就如何做,同時念念不忘怎樣做對他人有利,到頭來,自己的一切通通是一場空,以此顯示其“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在那個年代,這類作品鋪天蓋地到處是,一看開頭就知道結尾,可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了。怎么樣?應該是深入人心,普度眾生,造就出一代新人了吧?

  有一部電影,描寫一些少年罪犯經過改造“重新做人”的故事。拍片時,擔心用普通少年演員演罪犯,會使他們真的“學成”罪犯,而用監獄中正在服刑的真正的罪犯當演員,則可以使他們“改造”成新人。因為故事就是這么講的,讓他們親自演示一遍,不是正好學會了嗎?既拍了戲,又成了真,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于是就用了犯人當演員。片子拍成了,這些當演員的罪犯也因演戲“有功”而被提前釋放,讓他們在假戲之后來個真做。結果怎么樣?僅幾個月功夫,他們一個不剩全部回爐了。他們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在現實中繼續扮演那曾經演過并因此獲益的角色。如果就此事拍個續集倒是更有現實意義,假如當初用普通演員,他們也絕不會把戲一直演到現實中去。什么是真,什么是戲,他們是完全分得清的,不要說是人了,就是貓、狗,也能百分之百地分清什么是游戲,什么是真干。貓在跟人嬉戲時,絕不會把銳利的鉤爪伸出來,在捕抓獵物時就毫不客氣了,這是模仿學來的嗎?事實證明,文學形象的影響不能改變人的品質。

  也許,虛構的東西總是不如現實的那樣真實可信,如果用真人真事來充當這種角色,想必一定是效果奇佳了,榜樣的力量嘛!于是大樹特樹英雄模范等典型人物。結果又如何呢?有了臟活累活,“你是勞模,你不干誰干?”有了好處,“你是勞模,應該往后站!”別人干一個,你必須干兩個,別人不干了,你應該繼續干,“誰讓你是勞模來?”勞模必須把一切該吃不該吃的虧全部吃下,把一切該做不該做的犧牲全部做出,以維護“高大形象”。當了勞模,就像套上了緊箍咒,勒得你喘不過氣來,結果除了勞模本人,該什么樣還是什么樣。見義勇為的英雄,樹了不少,“一個英雄倒下去,千萬個英雄站起來!”有這回事嗎?實際上,英雄倒下去的時候,站著的是大批的看客觀眾,許多情況下,只要有兩、三個站出來,英雄也不至于倒下,然而千呼萬喚,就是不見蹤影。

  教育,這是人們寄予厚望的所在,文藝作品、典型人物等,就是一種影響性教育。人們都相信人的一切都是外界灌輸的,認為教育就像制罐頭那樣,裝進什么,就是什么?!按蠡依恰?,一向被當作兇惡殘暴的化身,理論認為,正是因為這種宣揚灌輸,才使得人與人互相疑忌、防范、不信任。于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灰狼”搖身一變,成了正直、善良、勇敢、無私的楷模。很快,“小白兔”消除了誤解,與“大灰狼”握手言歡,成了生死之交。二十年過去了,教育出的一代人已經長成,社會上疑忌和防范減少了多少,理解和信任增加了幾許,我們無從統計。只是,當我們的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被綁架、被拐賣、被殘害之后,才不得不橫下一條心,告誡孩子:“對陌生人不要相信,要小心堤防,不要吃他們的東西,不要把他們帶回家……”。“大灰狼”又恢復了真面目,“信任教育”前功盡棄。人們又困惑了,“到底應該怎樣教育孩子呢?這實在是個兩難的選擇!”不管理論的進展如何,也顧不得人與人應該怎樣理解,如何信任了,無奈之下,只好又回到實用主義的道路上:“狼就是狼,狼的話是不能信的……”(中央臺少兒節目),“大灰狼”變“忠義犬”的戲法以失敗告終。一名小學生,對一些低級趣味的東西傾心迷戀,如醉如癡。家長對其開導:這些東西是不健康的,應追求高尚的情趣……云云,不料,這孩子扯起嗓門大叫:“行了行了!煩死人了!”這位家長在驚愕之余,發出了疑問:“孩子究竟應該怎樣教育?”他沒有問到點子上,這根本就不是教育能起作用的。如果教育能改變人的情趣,理應你說什么,他就聽什么才對,何至于如此?

  人們經常批評社會上盛行的迎來送往、虛于形式等繁文縟節,認為這是低級庸俗之舉。一位官員對此深有同感,自己也多次寫同類文章發表,是一個積極的新風倡導者。一次,該官員到某地公干,下飛機后,見無一人前來迎接,頓時一股無名火燒得七竅生煙,“竟敢如此無禮!”不過此公還算理智,轉念一想,這不正是自己大力提倡的新風尚么?怎么事到臨頭,卻又如此反感?“看來世界觀的改造不是說說那么簡單的!”實際上,這是一種本能反應,此事很有代表性,作為旁觀者時,可以理智地看待,親身體驗時,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案脑臁敝荒茉诶碇欠秶鷥绕鹱饔茫荒茉谟懻摃r認為對,文章可以寫得慷慨激昂,但本能反應是改造不掉的。

  那么,退而求其次,采用直接規定具體行為的方法,指明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是不是能管用呢?這種規定的表現形式就是法規、禁令。法規作為一種指令性教育,是如何起作用的呢?人們都認為,法制效果不佳是因為人的“不懂法”,于是大力宣傳普法,力求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墒?,知法與守法之間有必然聯系嗎?為什么偷盜要暗中進行?為什么強賊搶了要逃走?為什么種種罪惡行徑都要隱蔽偽裝?如果不知道這些是違法犯禁的,那為什么不光明正大地干,從容不迫地走呢?這本身就說明他知道這是犯禁的,并不是不知、不懂。中國有個寓言故事:“徒見金,不見人”,說的是一個竊賊當眾拿了金子就走,他被捉住了,就說了這樣一句話。他雖然當眾偷竊,但并沒有說“我以為金子是讓人隨便拿的”,他只是“不見人”而已。為什么“不見人”呢?并不是看不見,既然能“見金”,說明視力還是正常的,而且人顯然比金更容易“見”。視覺是眼和腦共同作用實現的,物體的影像印在視網膜上,再輸入大腦,才能形成視覺。因為他的大腦只能接受金的信號,其他信息輸不進去,所以除金之外,對其他都視而不見,當然也“不見人”。所以,宣傳普及,未必能使人知法懂法(包括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而知法懂法,也并不等于守法。下面這個實例,可以作為知法與守法之關系的經典注釋。

  一個村辦小廠的廠長,上任伊始,就認真研究法律條文,犯多大事,判幾年刑,了如指掌,熟記于心。他給自己定了標準:坐牢不要超過三年,只照三年以下的干。于是開始大肆揮霍,侵吞挪用公款,用各種欺騙和賄賂手段取得貸款,以維持開銷。二十多人的小廠,貸款八百多萬,全被揮霍、挪用、爛賬抖落一空。事發之后,他被判了五年監禁,對此他還多少有點意外:“怎么多算了兩年?”審訊時,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如意算盤:“我用一切手段盡可能多地獲得銀行貸款來維持,只要別人不知道,自己能撈多少是多少。到企業實在無法維持時,就宣布破產倒閉了事。那時頂多說我個管理不善,經營無方,可我個人已經撈足了。我今年40歲,坐三年牢,出來還有的是機會?!痹瓉恚白昀巍笔窃缇陀媱澓昧说?,反正我已經貪夠了,撈足了,“出來還有的是機會”,合算的很!可見知法懂法,與守法無關。

  一名盜賊坐了七年牢。他大概事先沒有將坐牢列入計劃,無論過去懂不懂,七年的鐵窗囹圄之后,總該懂點兒了吧?至少也得收斂幾天吧?就在刑滿釋放回家的路上,一下火車,他就順手牽羊,偷了一輛自行車,準備騎著回家,結果又被當場活捉。他究竟懂還是不懂?怎樣才能讓他懂呢?還有更令人耳目一新的,廣場上正在開著公判大會,臺上押著十幾個罪犯,有官員在一 一宣讀他們的罪行,臺下數萬觀眾在聚精會神地聽著。這時,混在人群中的一個毛賊,一把扯下一名婦女脖子上的金項鏈,拔腿就跑。他當即被生擒活拿,送到主席臺上“就座”,為大會增添了精彩的一幕。無論他以前知不知法,懂不懂規,今天臺上在干什么,居然也能不懂?若真不懂,又何必跑呢?恐怕他不但知、懂,而且有人因此坐牢、殺頭,他也是清楚的。某報社收到一封信,稱:“貴報×月×日的文章,說某地有人辦黑工廠,制造假藥,賺了很多錢。我們也想制假藥掙錢,但不會做,希望貴報介紹一下制假藥的方法……”(《中國青年報》)。這說明了什么?為什么所有的普法宣教都進不去,而只對制假藥的方法感興趣?這就是那“徒見金,不見人”的一個現代翻版。

  一個不小的官,昂首挺胸,氣度不凡,他坐在臺上,揮舞著拳頭,鏗鏘有力,咬牙切齒,聲震大堂:“我們狠抓腐敗,絕不只是說說而已!那是要動真格的!”沒幾天,他被查出還是一個足夠大的貪官,后來把腦袋也丟了。他是不知法,還是不懂規?知了懂了,又能怎樣?

  顯然,僅僅嘴上說,你不要怎么怎么樣,你應該怎么怎么樣,是沒有用的。能夠起作用的,是殺一儆百,不許干,干了殺頭,但這種作用也是有限的。殺雞給猴看管用,因為猴能懂得這里面的因果關系,而反過來,殺猴嚇雞就不起作用,雞根本不知道你在干什么,讓它看多少遍也沒用,只要不剁下它的腦袋,一有機會必伸嘴無疑。為什么明知要坐牢殺頭的事,還總有人干呢?因為他們長了個“雞”腦袋。那么,再進一步,用外力強迫,使之行為規范,久之,能否形成習慣,使其本質改變?當被迫無奈,別無選擇時,行為可以被外力“規范”。但外力一撤除,規范作用也立即消失,行為依然照舊,本身的好惡不會有絲毫改變。當追求財富的欲望受到強力的壓抑時,不感表露,埋藏心中。無論這種壓抑多么強大多么持久,埋藏心底的欲望都不會有絲毫消減,卻反而更加熾烈。壓力一旦減弱,強烈的欲望就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吞沒了一切。這一點中國人有著深刻的體會。人們用強制的方法改造罪犯,強迫勞動,強制規范。但這種規范作用只在獄中有效,一出監獄大門,就不再起作用。有個別的出獄后,因怕再入大牢,會暫時有所收斂,但這也只是“怕”而已,并非本質的轉變。有的在獄中即勾結串通,結成新的團伙,待出獄后大干,顯然他們并不怕。那個出獄后立即偷車的貫盜,大概也屬此列。這種一而再、再而三的罪犯,相當普遍。

  歷史上有極個別的圣賢之士,歷經磨難,苦苦探求,終于悟出了人類社會問題的根源在于人本身,而不是外界事物。假如人能夠放棄過多的貪欲,驅除邪念,收斂惡行,不但個人能夠求得某種滿足與安寧,而且社會也會徹底變個樣,邪惡灰飛煙滅,苦難煙消云散,種種弊端不復存在,人類社會將迎來理想的圣境。然而,這種思想境界不是普通的、外在的“行為準則”,它是高尚的情懷,寬廣的胸襟,通達的睿智,和深邃的哲理,因此它無法為普通大眾所理解和接受。為了把這種思想在社會上推廣普及,必須賦予它通俗直觀的形式,形成使大眾易于接受的“簡明教程”,這就是宗教。各種宗教的基本思想大致相似,而說法各異,有的說人能夠世代輪回,死后可以轉世再生。如今世積德行善,則來生榮華富貴,享用不盡,若今生行兇作惡,則轉世當牛做馬,變狗變豬。有的說人死后進入一個永久的世界,生前的所作所為皆記錄在案,善則升入天堂,永遠幸福安樂,惡則打入地獄,種種酷刑,煎熬不盡。有的稱人生驅除雜念,遠避凡塵,刻苦修煉,可得道成仙,永世長生?;蜓蕴焐駸o處不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棄惡從善,可得正果。

  宗教只是一種形式,其思想內容才是本質的東西。世界上少數的幾大宗教影響深遠,歷久不衰,它們的思想內容有積極的意義。有很多五花八門的邪教,大多有危害,當屬另類。即使是正統的宗教,它的作用終究還是有限的。宗教的哲學思想不可能為一般大眾所接受,越是邪惡的越是不會受宗教思想的制約,死后無論下什么地獄,變什么豬狗,只有死后才能兌現,對現實社會沒有實際的約束力。世人關心的仍然是榮華富貴,權勢地位。披著宗教外衣,行強盜之實的比比皆是。有些教徒不停地頂禮膜拜,其卑劣行徑卻并不見收斂,有的欲行偷盜搶劫之前,還不忘焚香禱告,求神保佑成功。有的得道高僧,也津津樂道誰是什么“局級和尚”、“處級和尚”。宗教也給人們提供了一種爭斗的緣由和形式,是民族、種族、派系、集團等形式中的一種。教派之間互為仇敵,勢不兩立,你拆我的圣殿,我燒你的教堂,打斗紛爭,永無寧日。宗教還是一種統治權的形式,與世俗統治權并無本質的區別。就在不久前,有的宗教統治的地方還實行著野蠻的奴隸制。宗教統治集團內部也同世俗社會一樣存在著權力和地位之爭。宗教的天堂,終究還是虛無縹緲,不可企及。

  總之,人們有目標地改善人性和社會的理論和實踐,至今還沒有一項是真正有效的。那么,這些種種社會因素對人性品質究竟有沒有影響呢?如前所述,人性品質的演變是通過不同性狀的生殖率和死亡率的改變實現的,而社會因素正是對“二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力量,現實中的人性品質就是這種影響力量的產物。前文已經探討了社會因素對人性的影響作用的一般原理,下面討論一下在各種不同情況下人性品質的不同變化,這正是在時間上和地域上的人性差異的原因。

  應用技術的普及和提高,使人的勞動和生活越來越社會化、專業化、商品化。從家庭個體到手工作坊,從集中的工廠到龐大的社會交換體系。汽車、火車、飛機代替了人的兩條腿,自來水管代替了水井和轆轤,煤炭、燃氣、電力代替了農家的柴草,食品加工廠代替了碾子和石磨,服裝鞋帽的工業化生產代替了家庭主婦的針線筐……。每一項變化都使統治權力機器增添了一套新的零部件,社會結構越來越龐雜,交換網絡越來越緊密,盤根錯節,筋骨相連,甚至產生了虛擬價值的交換。原本要用勞動來滿足自身需求的事情,現在都要通過商品交換獲得。勞動本身也成了交換,不是給自己干,而是給雇主干,不是為了得到產品,而是要錢。從無到有產生了許多權力職位,開辟了爭權奪利的新天地。這樣,勤勞和實干就越來越難以擔負起生存的重任,而投機鉆營、奸滑詭詐則越來越有了用武之地。這就是一些有識之士認識到的,近代的技術進步,帶來的是人性品質的墮落。在有些久已形成完全的商品交換生存的地方,那里的人群特征鮮明:粗野下流,心如蛇蝎,尖酸刻薄,厚顏無恥,口蜜腹劍,笑里藏刀,狂妄傲慢,飛揚跋扈,這在民間早已是常識了。不過由于人口是經常流動的,人群中也并不個個都一樣,哪里的人群也不會是百分之百的清一色。

  地域上的遷移也具有選擇作用。如一個地方長期集中流放罪犯,或歹人自發地聚集該地,那里的人群就顯得非常野蠻粗暴、愚蠢下流。跟這種品系打交道,使人感覺仿佛是在跟野獸打交道。前文提及的,有的地方選拔匯聚了一些品學兼優的分子,人群就表現得理智、文明、友善。某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歷史上以善于侵略擴張而著稱于世,殖民地遍布全球,故稱“日不落”。而同樣著名的是該國人民的性格非常保守,這就怪了,一個性格保守的民族,怎么會把侵略的足跡踏遍全世界呢?而主要由該國移民組成的另一大國,其民眾的性格卻很開放,這又是怎么回事?這就是遷移的選擇作用形成的。“保守國”原本并不保守,在長期的侵略擴張中,占領殖民地,開辟新大陸,向外遷出的總是一些開放、外向的活躍分子,這種性格比較容易背井離鄉,去開拓新領地,他們組成的就是“開放國”。而保守拘謹、留戀故土的分子則不愿離開家園,飄流他鄉,經長期篩選,留守故土的就成了“保守國”。如今的“保守國”很明顯地不像他們的祖先那樣熱衷于侵略擴張了,而“開放國”則顯出更加強烈的稱霸世界的欲望。

  有些地方的偏遠山區,那里的居民固守著祖先留下的生活方式,在外人看來,他們貧窮、落后、原始,跟現代都市的浮華熱鬧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的信念堅定不移,不為外界的喧鬧所動。他們中如果有人走出深山,到外面去闖天下,回來時他們就會把他視為異類,加以驅逐。這種沉穩堅定、固步自封的性格是怎么形成的呢?這是長期以來,他們中不愿過這種封閉生活,喜歡尋求新世界的分子都走出深山,融入了外面的社會,剩下的保守性格不斷地濃縮、純化所致。這也是人口遷移形成的。

  有的地方,那里是普天之下最富貴、最繁華的所在,歷來都是那些竊國大盜、亂世英豪門爭權奪利的重點目標。那里是他們安身立命的風水寶地,也是他們血光飛濺的角斗戰場。那里無數次的卷入血雨腥風的旋渦中心,明爭暗斗,強權暴政,血腥屠殺,兇狠殘暴,手毒心黑,遠非一般草民百姓的欺詐爭斗所能比。這里面既有地域的遷移作用,又有生死存亡的選擇與淘汰,能夠在這種生存斗爭中奪得勝利,并存活繁衍下來的,一定是非同一般。經過這種環境的長期培育,那里的人性顯得陰險冷酷、異常狡詐,人們極力掩飾著內心的敵意,那陰森森的目光和冷冰冰、硬梆梆、惡狠狠的語調,仿佛有一種無形的恐怖時刻罩在頭頂上,好像眨眼之間,腦袋就會被摘走似的。跟這種地方的人打交道,處處布滿了欺詐的陷阱,兇險莫測,初到此地者不了解這一點,隨時都會上當受騙,隨便問個路,就會讓你白費兩天的工夫,走上幾百里冤枉路。

  有一類種群,他們極端尚武好戰,視殺伐征戰、窮兵黷武為極大榮耀。他們最崇拜兇暴殘忍、殺人如麻的英雄好漢。他們以“武”的目光看待世界,一切從“武”的角度出發,決定自己的生存使命。他們狂妄自大,自以為是最優秀的民族,他們認為崇尚道德戒律的民族是“因本性低劣而不得不用這種人為手段予以約束”。而他們是“本性高尚”,因而不需要任何道德戒律來約束,他們的頭腦就是“高尚”的原生礦,只要是他們的頭腦中出來的,就全都打著“高尚”的印記。所以他們只需要隨心所欲地為所欲為,他們干什么,什么就是“高尚”的。他們想殺人,殺人就是高尚的,他們想放火,放火就是高尚的,只要是他們想干的,就沒有什么是不應該的。所以他們的頭腦中沒有善惡是非觀念,沒有一絲仁慈和憐憫,兇殘冷酷,滿腦子全是征服、掠奪,以強凌弱。他們自以為強大得足以稱霸全地球,他們狂熱的野心無法遏制,一刻也不曾忘記自己的“神圣使命”。對手越是無力抵抗,他們就越是神勇無比,他們在揮舞屠刀對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的殘暴虐殺中,感受到了亢奮的快樂與滿足。他們的勇武精神與狂妄自大使他們癲狂迷亂,感覺那人群在屠刀下的哀號恍如牲畜在叫,而并不覺得是殺人。

  他們一直都把曾飽受他們的屠殺與掠奪,又給予他們無限寬容,并不曾有一兵一卒侵犯過他們的民族視為“最危險的敵人”。他們總是被原因不明的恐懼感所籠罩,惶惶不可終日,日日枕戈待旦,時時臥薪嘗膽。他們暴戾乖僻,無緣由的慷慨悲歌,沉醉在自己刻意渲染的悲壯氛圍之中……。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種群呢?據生存與進化的原理可知,一種品性的形成,總是由于一些內部和外部的因素綜合作用,形成一種條件,使具備這種品性的個體及部落,具有比其他同類更高的生存力,持續地演變強化所致。在原始時代,這個地方生活著不止一個部落。哪個部落首先顯露出這種品質,它必然主動進犯,將其他部落剿滅殺光。而不具有這種品性的部落,特別是那些無危機感,精神放松、疏于防范的部落,必定難逃覆滅。在征戰中,如遇對手強大,且拼死抵抗,此時若不避鋒芒,一味進擊,則難免兩敗俱傷,甚至自取滅亡,若暫不死拼,尚可自保。如對手軟弱,無力抵抗,則盡可一展英雄本色,唯斬盡殺絕為上上之策。這種態勢持續久遠,反復演練,優勝劣汰的法則準確無誤地指明了進化方向,再加上某些地理條件的隔離,便滿足了進化成種的條件,最終形成了這個品種。

  有些人總認為,只要以德報怨,給予他們極大寬容,將他們的罪孽一概赦免,他們就會感激涕零,就會佩服得五體投地,從此永世交好,精忠不二。結果怎么樣呢?滿不是那么回事!他們不但不會感激涕零,他們還要否認那曾經作過的滔天罪惡,他們仍然認為那是“高尚”的。他們只會強調自己是“受害者”,他們對想象中的“最危險的敵人”充滿了敵意,依然惶惶不安。他們仍然把曾經慘遭他們的野蠻屠殺與劫掠,又無限寬恕了他們的“最危險的敵人”,視為“豬”。他們還把“最危險的敵人”給予他們的寬大當做是他們“高尚”的證明,“我們沒有做對不起你們的事,所以你們也不好意思把我們怎么樣。如果我們做了對不起你們的事,那你們為什么對我們這樣寬容呢?除非你腦子有毛病!”他們認為重振當年雄風,再現昔日的輝煌,是時候了!他們越來越囂張,越來越狂妄……。他們是人類的大敵,是真正的危險的源泉、災難的禍根。對這個種族切不可漠然置之!

  與此相反,另一個種群則從未有過向外侵占掠奪的紀錄,他們對外來的威脅麻木不仁,而最熱衷于窩里斗。嫉賢妒能、爾虞我詐是他們的基本特征,即使在最要好的至交好友之間,也是表面上虛情假意,骨子里充滿了欺詐?!叭镣獗叵劝矁取?,“寧贈友邦,勿與家奴”,內戰內行,外戰外行,侵略強盜在燒殺搶掠,抗敵勇士正在與敵人拼死鏖戰,血染疆場,達官顯貴、財主闊佬們卻依然在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前方吃緊,后方緊吃”……,這類故事都出在這個種群中。這是怎么形成的呢?可能是因為這個民族既古老又龐大的緣故。龐大的民族不易被外敵吞沒,古老也說明它歷盡滄桑而沒有被征服,在這樣的種群中,內斗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龐大的種群在抵抗外敵入侵時不需要傾巢傾國一齊上陣,只要出動一部分即足以御敵。這樣就提供了一種篩選的機制,那些積極投身抗戰,奮勇上陣殺敵的,是傷亡的主要部分,而畏縮逃避,躲在后方的,生存率則大得多。出頭的椽子先爛,天塌了有高個子去頂,如果再趁機施展點別的本領,發國難財,背后捅刀子,那生存力又要高出不知多少倍。經過如此長期反復的篩選淘汰,這種品性逐漸集中、強化,成為種群的特征。因此,這個民族雖然龐大,卻在強敵面前顯得虛弱、病態,以致長期遭受外族的凌辱。如果是一個小的部落,出現這種情況就會滅種,他們只有同仇敵愾,一致對外,才是唯一的生存希望。因此這種特征不會出現在小的族群中。

  在這種嫉妒內斗的群體中,如果有誰不把主要力量用在與人奮斗上,而是去鉆研學問、提高技藝,一旦顯出超過常人的學識技能,他立刻就會淹沒在嫉妒的海洋中,使他永遠在洶涌的浪濤中向著可望而不可及的岸邊掙扎。于是這個民族的科學發明創造只能在民間零散地自生自滅,這就限定了它的科技成果只能是初級的、低等的,而無法拿出什么高精尖的東西。因為這需要社會的總體協作,需要大氣候的養育,這就是這個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在近代科學技術上毫無建樹的原因。因而千百年前的“幾大發明”就成了他們永遠掛在嘴邊的偉大成就。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如果這些擁有學識才能的分子具有特別內向的性格,就能產生一定程度的補救作用。因為藏而不露總會使周圍的嫉妒之火減弱一些,能多少改善一點生存形勢。久之,這種內向性格就與學識才能產生了固有聯系,于是這個種群中有真才實學的個體總是表現得非常內向。

  在一個龐大的群體中,對每個人來說,越是近在身邊的同類,形成的競爭壓力就越大,而遠在天邊的就無所謂了。所以嫉妒火焰的強度也跟那個目標對象的距離成反比,特別是對超出本群體之外的,嫉妒之火根本燒不到那里,而只剩下了崇拜與羨慕,于是這個族群中涌動著崇洋媚外心理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他們對近在眼前的事情嫉妒得眼中冒血,而遠隔重洋的那地方,月亮都比我們的圓。

  由于同樣的原因,一個人如果鋒芒畢露,將才能、本領盡情展示,得意之形溢于言表,一定讓人恨之入骨,成為人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哼!把你狂的,看我怎么收拾你!”如果隱晦收斂,含而不露,自我貶損,當別人嘴上稱贊“你真行,真了不起”時,就說“哪里哪里,過獎過獎,差得太遠了,我實在沒有那么高明,你看錯了!”這樣人們聽了心里就覺得舒服,“嗯,這小子還有點自知之明”。于是“謙虛謹慎”就人人喜聞樂見,廣受歡迎,受到整個社會的推崇,成為一種公認的“美德”。除了道德規范之外,其他如某種觀點、理念等,也都有類似的產生和存在的條件。當然,一種行為、觀念是否受到社會的推崇,與其本身的是非功過并不是一回事。還以“謙虛”為例,在另一些不崇尚這種謙虛的人群看來,它就成了不受歡迎的東西。我夸贊你行,你卻說我看錯了,這不等于說我是傻瓜嗎?

(待續)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3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91評論 3 416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263評論 0 374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46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0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86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55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0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3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74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76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1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0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41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72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50評論 3 391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58評論 2 373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