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四大古國,東方有古中國和古印度,西方有古猶太和古希臘。從思想方向上來看,古印度的佛教思想于唐朝時期大量涌入古中國,而古希臘后就發展成為古羅馬。思想這種閃光的東西產生得格外奇妙,看似偶然發生,卻總是讓人覺得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在中國思想大潮之中,儒家的孔子,孟子和荀子總是被人一起提及,而西方則經常談及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孔子和蘇格拉底,孟子和柏拉圖,荀子和亞里士多德都分別出現在同時期。這個應該就是在分析東西方文化時經常提到的東西,事實上也確實很有研究的價值。
就蘇格拉底而言,他的思想跟孔子有很大的相似性。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時代,知識的傳播是一個什么樣的呢?其實,是在一個極其封閉的環境里,通過購買門票而獲得入場資格。在一個生產力極其低下的社會,平民想要獲得知識便顯得尤為艱難。那蘇格拉底做出了什么呢?他呢,在空閑的時候就搬個小板凳,站在集市碼頭這種人群密集的場所,大聲的宣講。他格外注重人的后天的培養,他有一個十分有趣又偉大的信念“我要讓所有物種都能聽到我的思想。”這種信念一直支撐他,支撐到了聽眾越來越多的時候,支撐到了他搬到廣場繼續他的宣講的時候,支撐到真的是所有物種都能聽到的時候。說了這么多蘇格拉底,那么蘇格拉底的思想到底和孔子有什么聯系呢?
在孔子之前的時代,我想從三個方面進一步解釋。
第一方面,鬼神觀,人們都以為有鬼神統治著這個世界。《左轉·桓公六年》中這樣描述“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在這里我想多解釋一句,現在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賦予給了鬼一些不好的定義。其實,“鬼”在古代,是神的一種,是圣人死后化身的依舊具有人格化的神。因為“鬼”這種觀念的形成,商代以后愈發相信占卜和鬼神。
第二個方面是占卜觀,當時數術非常流行,其中便以占卜為代表,有“凡事皆問易經”之說。《易經》中說“占事知來“,就是對于古代人民生活的生動寫照。現代的人有相當一部分都覺得古人著實愚昧,但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占卜卻可以帶來安全感,大家有機會可以看看梅爾·吉普森導演的《啟示錄》,他對這種問題曾經做過生動的描述。還有一點有趣的地方就是《周易》從不絕對,尤擅用轉折,一件好事一定會跟著一件不怎么好的事,一件壞事卻又經常跟著一個好事,所謂福禍相依就是這個道理。雖然道理簡單,但是卻能給人帶來極大的精神上的慰藉,尤其是在極度妒困境中的人們。
第三個方面是天的思想,人們對于天格外崇敬,認為社會制度都是由天地創造的。《詩經·烝民》有這樣的一段“天生烝民,有物有則”這個烝民指的是老百姓,天就是至高無上的創造者和領軍者。
公元前770年,周王室東遷,這個時候的掌權人是誰呢?是周平王,大家可能對周平王的了解并不多,但一提到他的父親,就都知道了。他的父親就是鼎鼎有名的周幽王,就是那個味了搏美人兒一笑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這件事情造成了一個什么樣的結果呢?就是天子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同時諸侯也失去了對下級的控制,周王室迫于無奈,遷都,改西周為東周。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孔子就出生在這樣混亂的西周末年。
很多人對孔子的出身也有很大誤解,總是把它當成屌絲逆襲的典型,針對他的私生子出身做了許多文章。但是事實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呢?
孔子雖然是私人子(要不然也不能名丘嘛,據說孔子就是他的父親在山坡上與人偷情的產物)但是他的家族不是普通家族,他的父親絕非普通人。他們皆是周代諸侯國——宋國君主的后代,其父名叔梁紇,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 ,是“魯國三虎將”之一(他71歲生孔子,其能力可見一斑)。而且當時他們家里正妻生了十二個女兒但并無一子,所以孔子很快就被接回來好好培養了。雖然稱不上是錦衣玉食,但確實可以接觸到普通人人見都沒見過的名士和書籍。總之,在那個極為混亂的年代,孔子作為諸子百家里唯一一個詳知生卒年這件事,也就說得通了。
那么孔子到底做出了什么貢獻,才被后世稱為萬世師表呢?孔子的行為是如何影響到整個社會呢?為什么儒家地位在歷史當中總是反反復復浮浮沉沉呢?
欲知后事如何,請待下集———《孔子思想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