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放任不管,
上小學以后期望他門門功課考滿分?
你想得美!
如今的“幼升小”,儼然成了娃娃們“童年時的高考”,不僅存在于優質教學資源密集的大城市,更深入到只有幾所小學的鄉鎮。可以說,只要有“最好的小學”,一定會有最“用心”的家長,最“盡心”的幼兒園,和最“努力”的孩子。
即便“搖號入學”等政策改革已經提上日程,然而治標不治本。面對不可預見的未來,中國父母的內心,還會有望子成龍的殷切期盼,和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
“別人都提前學了,我家孩子以后跟不上怎么辦?”
“現在不逼孩子一把,孩子以后會怨恨你的。”
“一步錯,步步錯,你輸得起嗎?”
朋友說,她做了一件至今想起來,都特別后悔的事。
孩子上小學之前,她奉行「快樂教育」,沒有報任何課外班,孩子瘋玩三年,零基礎上了一年級。可入學沒過多久,「幼小銜接」沒做到位的弊病,就慢慢凸顯出來了。孩子明顯感到力不從心,成績一直在班里排名靠后。
這下她慌了神,病急亂投醫,一口氣給孩子報了全科補習班,連周末放假也不準休息。「佛系媽媽」突然轉變為「雞娃媽媽」,這讓孩子一時間難以適應。再加上老師的批評和成績落后的挫敗,孩子的厭學情緒越來越強烈,甚至到了排斥去學校的地步。
朋友一臉后悔地對我說:“我真沒想到上了小學以后節奏如此之快,孩子在不經意間就落后了這么多。早知道如此,幼兒園的時候就不該這樣放縱孩子。”
所以,千萬不要盲目樂觀,覺得“我家孩子才4歲,離上小學還遠著呢,用不著擔心。”當孩子掉隊的時候,再去彌補,肯定會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幼小銜接」的重要性
毋庸置疑~
很多人會說,國家已經明令禁止幼兒園“小學化”,這就說明超前教育本就不科學啊!怎么還提倡讓孩子提前學呀?
的確,揠苗助長式的強迫太過極端。但完全不作為,讓孩子像一張白紙一樣入學,在目前的社會大環境下,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因為,雖然基礎教育在不斷改革,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我國「幼小銜接」依然存在一個比較大的“漏洞”,那就是:幼兒園和小學之間,非常脫節。
幼兒園是20分鐘一節課,上課大多采取輕松愉快的游戲方式;
而一年級是40分鐘一節課,采取的卻是嚴肅端莊的上課方式。
如果沒有注重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從20分鐘的游戲課堂,轉換到40分鐘的正式課堂,孩子能全情投入地聽完課嗎?
幼兒園沒有應試內容,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帶著孩子在玩中學,教一些淺顯的文化知識。
但到了小學,卻有嚴格的教學大綱和課程目標的,完全不能和幼兒園的寓教于樂相提并論。
一言以蔽之,
幼兒園是放松、愉快、無壓力的;
小學是約束、專注、有要求的。
前后不過三四年的時間,而轉變的跨度確實有些大。如果孩子在入學之前,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不能在短時間內快速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差距也就這樣越拉越大了。
除了知識的提前學習,
我們還需要做些什么?
把目光放在語數外、音體美等課外班上面,就能做好「幼小銜接」了嗎?其實也不盡然,因為「幼小銜接」從來就不等同于超前學習。
幼小銜接時期,家長往往特別關注孩子知識的積累,而忽略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交往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而在不少小學老師看來,超前學習的部分好比芝麻,其他方面的能力培養好比西瓜,很多家長的做法,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同時,需要經歷幼小銜接這個適應過程的,除了孩子,還有爸爸媽媽們。為了在這個時期能給予孩子有力的情感支持,成為他們勇敢向前的堅實后盾,家長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轉變,充當幫助者和引路人的角色。
激發孩子上小學的愿望
千萬把“上學就要‘收骨頭’”、“老師要來罵你了”這樣的話掛在嘴邊,讓孩子對上學產生心理抗拒感。
而是要多用欣賞與鼓勵的話語,比如:
“你真的長大了”
“你越來越像個小學生了”
“我們家要有個小學生了”
......
這樣,孩子會覺得上小學是一件無比光榮,很值得自豪,自然也就激發了他對學校生活的向往,對學習也充滿了興趣。
調整生活節奏和作息時間
最好從孩子讀幼兒園大班開始,嘗試建立相對規律的作息時間,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盡快適應學校的作息生活。
為此,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份「作息時間表」,合理安排學習、進餐和休息時間,沒有特殊情況的話不要輕易打亂時間表。同時,爸爸媽媽們也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專注力的從小培養
培養專注力,能夠使孩子迅速投入學習狀態,抓緊時間、提升效率,體驗成功的喜悅,讓探究更為主動,同時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幼兒園的孩子在進行某一活動的時候,請家長們適當等待,讓孩子保持相當一段時間的注意力集中。過多干擾孩子的活動,會打斷孩子的思緒,影響孩子專注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