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嬰兒見聞覺知看"格物致知"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大學中三鋼八目點出儒家內圣外王之要領,而“格物”、“致知”作為八目之基礎兩目,可以解釋成分析研究事物的原理以掌握事物的本質規律。自孔孟之后儒學間斷千百年,朱熹和王陽明接續進而發揚為宋明理學和陸王心學。然而朱熹和王陽明關于“格物致知”卻有著不同的理解和闡釋。

朱熹“格物”思想中的“物”,是指事物,“物,猶事也”,指天下萬事萬物。朱熹“致知”思想中的“知”,是知識的意思,“ 知,猶識也”,是指包括知識的知和道德的識兩部分。

朱熹的格物致知的途徑包括直接地“接物”窮理,亦即身體力行去研究事物的規律,或間接地從書本上讀書窮理,獲取前人的經驗和知識。

王陽明把“致知在格物”中的“知”界定為“良知”,把“物”訓為“意之所在”,把“格物”解釋成“正念頭”,亦即成為“致良知之工夫”。

王陽明從心學的角度出發來界定格物致知,這與“正心誠意”步步緊逼,有必然之關聯,但在“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這一點上沒有講清楚,因為這涉及有關事事物物的知識。

錢穆提出另一個格心的概念,格就是去領悟、去感覺、去叩問,甚至去創造。格心就是對心靈有高度的敏感,并去感悟心靈,創造心靈,不僅要去擁抱善,而且是要去創造善。格物可致知,格心則可致生命的豐富多彩

朱熹、王陽明、錢穆都為先儒大家,治學都有其高度,內涵也極為豐富,朱熹更強調知的層面,王陽明和錢穆則更強調向內心關照,實際上一個為致物,一個為理心。

** 我今天想從嬰兒見聞覺知的觀察來說說對格物致知的理解 **

老子中反復講,“嬰兒”是“含德之厚”的象征,是“得道之士”的表征,是“理想社會”的特征。我細密觀察嬰兒成長的過程,發現從嬰兒自身的長成圓滿恰好可以解釋“格物致知”,當真可以是一個實際而鮮活的例子。

嬰孩還未呱呱落地之前,在母體中孕育,此時嬰兒的聽覺極為敏感,因為這是他唯一可以獲取到信息的渠道,出生后從母體中脫離,便會用啼哭來向這個陌生的環境宣告不適應,用哭鬧來告知父母自己的不適,從而獲得父母的關照,長大一些之后你會發現嬰兒有個習慣,就是不管是什么東西都喜歡往嘴里送,往嘴里送其實是嬰兒獲取這個世界信息的一種途徑,再稍長,孩子會天然的對世界所有的物質表現出極度的興趣,小眼睛突突的轉,不管走到哪里都會去摸摸之前不熟悉的東西,喜歡父母跟她講這是什么東西,總是樂此不彼。

對于“格物致知”的理解,從嬰兒見聞覺知了解世界的過程可以實例化闡述,孩子就是通過聲音、嘗味、觸摸、觀察、感覺等途徑從而了解這個世界,獲取知的。是用身體力行的實踐感知來窮理的。這更像朱熹的理解。另一方面含德之厚的赤子,是至善的,通透的,是老子最崇尚的自然之道,及其長大反而會離道越來越遠,生出貪嗔癡等欲念,從這個角度來看,王陽明及錢穆格心的概念,似乎有些符合成人的思維方式,是成年人在修齊治平過程中反向內省的過程。

實際上來看,朱熹和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理解都各有優劣,如取兩者之優組合成新的“格物致知”之說,應當對大家的幫助是極大的。

** 格物致知:通過讀書獲取前人經驗和知識,通過見聞覺知身體力行來實踐事物的規律,通過致良知、格心內修其心,感悟心靈,創造心靈,擁抱至善,生命當可豐富多彩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導讀: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時代達到了常人難以企及的頂點。王陽明那神奇莫測的智...
    小播讀書閱讀 35,594評論 4 144
  • 筆者寫下這個題目,可謂誠惶誠恐,深感要對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評判,力道仍非常淺薄。能寫這篇文章,緣于讀梁漱溟先生的書...
    云之漢閱讀 5,177評論 0 15
  • 晚上,我們坐在陽臺上乘涼,不經意間,我看見了對面山上露出一點亮光,心想那應該是太陽墜落了,可是不曾想,這家伙卻漸漸...
    聽雨巷閱讀 167評論 0 1
  • 下午,我花了四個小時看完、理解、整理、總結出永澄老師的這篇博客管理效果公式及精進應用,然后嗷嗷地打雞血地原地蹦跶了...
    Hallie果果閱讀 630評論 4 6
  • 汐溪沒有說一句話,寫下了下面的文字:把自己置于那一片藍色的海洋。有人說,藍色是抑郁的顏色。其實,最初,我不喜歡藍色...
    籬行閱讀 286評論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