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年,是個有趣的年份。
這一年,西漢的歷史上發(fā)生了一個眾人皆知的事件——昭君出塞。這一年,西漢王位還發(fā)生了更替,那個沒什么建樹的漢元帝駕崩了,他那更沒什么建樹的兒子漢成帝即位了。
那么,我們一件一件扒。
王昭君是幼時入宮的家人子,雖然,她與王政君的名字十分相似,命運卻十分不相似。
王政君入宮的時候,已經(jīng)算得上是當(dāng)時的大齡女青年,但由于元帝養(yǎng)母王皇后給安排的相親宴,王政君以坐得近的微弱優(yōu)勢,順利晉升太子妃,在以后的道路上,不斷地晉升下去。
但王昭君就不同了,如果沒有呼韓邪單于向大漢朝的求親,王昭君估計是要在后宮中“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那樣,慢慢老去的。
呼韓邪單于是正經(jīng)的匈奴王子,但他的父親虛閭權(quán)渠單于死后,因為內(nèi)亂,他沒能正常地即位,只能逃到妻子所在的部落。后來,當(dāng)政的匈奴單于不得人心,大家便擁立呼韓邪單于為王,此外匈奴還先后自立、被擁立了四個單于,史稱“五單于”。當(dāng)時的匈奴國,因內(nèi)亂死傷眾多,因天災(zāi)饑荒紛紛,匈奴再也不是那個讓西漢王朝心驚膽戰(zhàn)的游牧民族了。
呼韓邪單于為了穩(wěn)固地位,避免兩國紛爭,強化自己手上的匈奴政權(quán),在公元前33年,第三次到大漢朝見皇帝,并自請做漢朝的女婿,迎娶漢人女子為妻。
遠(yuǎn)嫁外族是需要勇氣的。電視里演的倆人看對了眼,再許婚嫁之事,大家看個高興就好。
西漢初年,漢朝王庭都是拿宗室的女子冒充公主嫁給匈奴,以安邊境。漢武帝的時候,把劉細(xì)君嫁給了烏孫一個年老的首領(lǐng),整天面對一個老頭子,言語也不通,還遠(yuǎn)離故土,弄得劉細(xì)君整日傷悲。為了鞏固邊境,漢武帝又把另一個宗室女子劉解憂嫁給了烏孫王之孫,名為右夫人,其實是妾,夾在正妻與妾室、烏孫與大漢中,生存得十分不易。
前車之鑒擺在那里,因此,王昭君自請和親,是有著極大勇氣的。就算老死宮中,至少身在故土,遠(yuǎn)嫁,誰解其中之味?何況,呼韓邪單于,推算年齡的話,足夠做王昭君的祖父。
大漢朝隆重地把王昭君嫁給了匈奴人,昭君出塞,據(jù)說大雁飛過驚嘆她的美貌都紛紛落下。后世有了元雜劇《漢宮秋》細(xì)數(shù)昭君出塞的往事,琵琶有名曲《漢宮秋月》,抒發(fā)宮女的幽怨。
而娶了她的呼韓邪單于,終于依靠大漢朝的力量,將所有的匈奴勢力,歸并到自己的手中。所以,遠(yuǎn)嫁怎么可能是因為愛情?求親怎么可能是因為愛情?
還是唐代的詩人說得好,“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后漢書》中說,元帝見到昭君,為她的美貌所驚嘆,想要留下她,卻苦于不能失信。
也許因為她是元帝心中得不到的“朱砂痣”,也許是他格外看重邊境之寧,王昭君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yanzhi,第一聲),終于,西漢外嫁的女子,做了那么多年的右夫人(妾室,位在左夫人之下),也終于有了外族藩王正妻的名分。
這一年也被改為竟寧元年。
昭君出塞沒多久,元帝就病了。他的寵妃傅昭儀和定陶王劉康常常能侍奉榻前,反而是身為皇后的王昭君、太子的劉騖不得一見。
劉騖的太子之位岌岌可危了。
這時候,元帝的寵臣史丹,聲淚俱下地為太子求情,元帝大為感動,表示不會廢太子,請史丹好好輔佐太子。這么著,劉騖的太子位算是保下來了。
王政君的皇太后之位,也就保下來了。
公元前33年,也是這樣的夏日,劉騖當(dāng)了皇帝,便是日后死在趙合德溫柔鄉(xiāng)的漢成帝。
王政君的兄長,做了朝廷的大司馬,掌握軍政大權(quán)。那一年,她只是與尚是太子的劉奭坐的比較近,沒想到,這一路,竟是她的升職記。
她當(dāng)了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