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公主是成熟的政治家
泥靡自幼失去父母,一直擔心翁歸靡會殺了他,從小就在恐懼中長大,因此性格多疑,又非常暴虐,經(jīng)常無緣無故懷疑身邊的人,輕則鞭打,重則屠殺,烏孫國人在私下里稱他為“狂王”。解憂公主為狂王生了一個兒子,取名鴟靡,但狂王和公主之間關系非常差。
狂王無故誅殺功臣,引起了很多烏孫貴族的不滿,之后又與匈奴左夫人之子烏就屠關系惡劣,劍拔弩張。狂王的倒行逆施讓烏孫漸漸陷入內(nèi)亂之中,烏孫貴族中有人擁戴烏就屠,有人擁戴元貴靡,各派都在醞釀政變,一場腥風血雨即將來臨。
有一年,漢朝派使臣出使烏孫,解憂公主與使臣謀劃,在宴席上準備刺殺狂王,但刺殺計劃沒有成功,只讓狂王受了點傷。狂王泥靡負傷逃走,立刻召集兵馬,將烏孫都城赤谷城包圍,解憂公主與使臣都被困在城內(nèi)。漢朝的西域都督府聞聽烏孫政變,立刻攜兵解圍,參與行刺的使臣被押送回長安。宣帝又另派使臣張翁出使烏孫,安撫泥靡。
這個張翁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外交官,他到了烏孫之后,忽然邪氣發(fā)作,居然在烏孫開設公堂,要審理行刺一案。他提審解憂公主,在公堂上揪住公主的頭發(fā)破口大罵,拳打腳踢,結果差點被烏孫士兵砍死。解憂公主派了使者帶著書信,押著張翁趕回長安,宣帝將張翁斬首。
解憂公主與狂王反目,此時烏就屠逃往北山,揚言匈奴王庭將發(fā)兵前來幫助他繼位,一些親匈奴的大臣都去北山投奔。烏孫國內(nèi)三股勢力對峙,內(nèi)戰(zhàn)一觸即發(fā),西域都督府屯兵邊界,氣氛非常緊張。
解憂公主當年出嫁烏孫時,身邊有一名名叫馮嫽的侍女,她一直是公主的左膀右臂,后來嫁給了烏孫國的一員大將。馮嫽是一個很懂外交策略的人,她向解憂公主建議,招撫烏就屠,并請命去說服烏就屠歸附。
馮嫽來到北山,對烏就屠說:“聽說將軍想做烏孫王,真是可喜可賀,但你知道嗎?漢軍部隊已經(jīng)到達敦煌了,以你現(xiàn)在的實力,你有取勝的把握嗎?你期望匈奴王庭派兵來支援你,你覺得他們會來嗎?”
烏就屠當時雖然已經(jīng)向匈奴發(fā)出求救信,但一直沒有回音,心想就憑北山的這點人馬,就連元貴靡一方的軍力都打不過,何況在目前這么復雜的局面之下了。烏就屠向馮嫽問計,馮嫽說:“將軍,泥靡暴虐,他不會饒恕你的。你只能與解憂公主結盟,共同對付泥靡。公主派我來告訴你,愿意向漢朝請命,封你為烏孫小王,你意下如何?”烏就屠在馮嫽的勸說之下,投靠解憂公主。
不久,泥靡敗亡,解憂公主派馮嫽為使者前往長安。宣帝早已聽說過馮嫽的事跡,對她非常敬重,而長安城首次迎來西域女使,也成為民間的熱門話題,馮嫽與漢朝闊別四十年之久,這一次重返故鄉(xiāng),也是感慨萬千。
馮嫽舉止大方得體,口齒伶俐,又熟知西域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于烏孫國內(nèi)形勢也了如指掌。她在殿上侃侃而談,條理清晰,見解深刻,深得宣帝及大臣們的贊賞,宣帝命史官將馮嫽所述筆錄下來,作為重要的西域資料歸檔。
宣帝非常賞識馮嫽的才華,特委任馮嫽為正式的大漢使者,坐錦車,持節(jié)杖,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馮嫽是中國古代第一位正式獲得任命的女外交官。
馮嫽回到烏孫,宣讀漢宣帝的詔書,封解憂公主長子元貴靡為烏孫大國王,封烏就屠為烏孫小國王。至此烏孫內(nèi)亂風波平息。
十多年后,烏孫國內(nèi)又起了紛爭,當時已經(jīng)在長安養(yǎng)老的馮嫽古稀之年再度受命,出使烏孫,成功化干戈為玉帛,并巡使西域各國,為漢家與西域各國的友好邦交立下了不朽功勛。
白發(fā)公主還鄉(xiāng)終老
數(shù)年后,元貴靡、鴟靡先后病故,解憂公主的孫子星靡繼位為烏孫大昆彌(“昆彌”就是烏孫語“國王”的意思),但星靡沒有什么才干,烏孫國內(nèi)的人都歸附于烏就屠。
解憂公主上書給漢宣帝稱,烏孫國內(nèi)安定,烏就屠對漢朝也很親善,自己年逾古稀,再留在這里也意義不大了,想回歸故土終老。宣帝見書信中情辭哀切,為之動容,于是派使者將解憂公主接回長安。
紅顏離京,白首歸來,春花秋月等閑過,故國風景入夢來。甘露三年,七十多歲的解憂公主攜三個孫子回到長安,漢宮以隆重的諸侯禮儀接待了解憂公主。
解憂公主在長安住了兩年,之后在長安終老,三個孫子為其送葬。
這位漢家公主雖然不曾征戰(zhàn)沙場,殺敵立功,也不曾著書立說,名典治國,但五十年中耕耘西域,和睦鄰邦,也創(chuàng)下了不朽的功業(yè)。
解憂公主病逝后十六年,漢宮又出了一名和親的奇女子,就是著名的王昭君。
毛延壽真的陷害過王昭君嗎?
王嬙,又名王昭君,湖北秭歸人,她與西施、貂蟬、楊玉環(huán)并稱古代四大美人。
昭君的故事中有一個著名的版本。
據(jù)說,漢元帝時候后宮女子眾多,皇帝都看不過來了,于是就叫畫工給她們畫像,然后皇帝就根據(jù)畫像來翻牌子。當時后宮里的嬪妃們都爭相賄賂畫工,多的給十萬錢,少的給五萬錢,唯有王昭君不肯行賄。畫工毛延壽索賄不成,就故意把王昭君畫得很丑,所以元帝從未召幸過她。
后來匈奴單于來和親,元帝就按圖找了王昭君嫁給單于。昭君臨行前,元帝召見她,發(fā)現(xiàn)是個絕色佳人,美壓后宮,心里非常后悔,但已經(jīng)答應單于要將昭君嫁出去了,現(xiàn)在不能反悔了。昭君出嫁后,元帝遷怒畫工,徹查了一下,后來把畫工毛延壽等人給殺了。
這個故事出自《西京雜記》,一本著名的古代小說,這個故事雖然流傳極廣,卻并不是真的。
漢元帝劉奭(shì)的后宮人數(shù)并不多,甚至比尋常的皇帝還要少一些,他實在不是一個荒淫的皇帝,所謂后宮人數(shù)爆棚,看都看不過來,需要借助畫工之力,這些都是無稽之談。有關這方面的情況,《漢書》里記載了有關元帝的一件小事可以為證。
劉奭還是太子的時候,除了太子妃之外,還有其他一些姬妾,其中有個司馬氏,位分是良娣。劉奭很寵愛司馬良娣,但這個女人因病早逝。司馬良娣臨死前哭著對太子說:“我死不瞑目啊,我的死不是天意,而是其他的姬妾得不到太子的寵愛,在背地里詛咒我,她們對我下了巫蠱,活活要了我的命!”司馬良娣的這些話真假不知,但對太子劉奭帶來的震動很大,他從此不再召幸任何女人。
起初,宣帝以為太子只是一時悲傷,但后來才發(fā)覺太子這是玩真的,也開始緊張起來。太子當時還沒有孩子,年紀輕輕就禁欲了,以后帝國沒有了繼承人,這該如何是好?
宣帝和王皇后(這是宣帝的第三任皇后,她沒有孩子,宣帝特意選了一個無子的嬪妃為后,并讓他撫養(yǎng)太子劉奭)商量辦法,王皇后以為太子喜歡絕色美女,于是選了五個大美女,親自去送給他,結果太子對她們一點興趣都沒有,弄得王皇后也很無奈。
太子對男女情愛已經(jīng)徹底沒興趣了,但這畢竟是父母對他的關愛,于是在王皇后的一再勸慰之下,太子說:“剛才那些人里有一個還可以。”王皇后問他是哪一個,他其實完全沒印象了,就含糊說:“就是那一個。”說完就走了。
王皇后也不知道他說的是哪一個,于是選了當時位置離太子最近的一個女子留在了太子宮里。這個女人也姓王,叫王政君,名字和王昭君很像。太子只和王政君同房一次,她就懷孕生了兒子,就是后來的成帝劉驁。太子后來再也沒去見過王政君,連她長什么樣都不記得了。
元帝一生嬪妃很少,子女也很少,所以《西京雜記》里說他后宮嬪妃多得看不過來,還要讓畫工畫像以供召幸參考,這顯然是作者編造的段子。
王昭君也不是元帝的嬪妃,漢宮嬪妃按例都必須出自侯門貴族,而昭君是秭歸平民之女,入宮為普通宮女。如今的宮廷劇里,好像皇帝臨幸個宮女簡直家常便飯,其實不然,實際上雖然宮里偶爾有一些這樣的事情,但是概率極小。王昭君并非待召幸的嬪妃,她只是個宮女而已,當時宮女們的收入非常微薄,所謂毛延壽向?qū)m女們索賄,多則十萬錢,少則五萬錢,這種事也不可能發(fā)生,因為宮女們根本出不起這么多錢。
昭君和親締結五十年和平
元帝時期,匈奴已經(jīng)分裂成五個部落,天天互相打仗。其中呼韓邪單于與漢朝交好,雙方成了重要盟友。
那一年,呼韓邪單于來朝拜元帝,這是匈奴族單于第一次來到長安,元帝以隆重的禮儀接待了他,雙方盟誓,永結盟好。元帝改元竟寧,以示邊境安寧,呼韓邪單于當場開口向元帝提出和親要求,元帝立刻就答應了。
漢朝和親一般是選宗室公主出嫁,比如之前的烏孫公主、解憂公主,都是諸侯王的女兒,但這一次,元帝選了宮女王昭君。
據(jù)說昭君出嫁是出于自薦,如果這是真的,那王昭君確實是一個非常有勇氣的人。當年烏孫公主遠嫁,夫死后上書乞求回國,結果武帝讓她“從其俗”,解憂公主一生三嫁,且輩分關系亂得一塌糊涂,這在當時的漢族女性看來,是完全不可理喻的野蠻人習俗。匈奴之地是茫茫大漠,遠不及中原繁華,因此人人都視和親為畏途。
傳說昭君告別長安,登程北去,當時正是天高云淡、壯士遠行的秋天,一路上車馬向北,胡雁南飛,雁鳴聲聲,讓昭君感傷不已,創(chuàng)作了一曲《琵琶怨》:
“秋木萋萋,其葉萎黃,有鳥處山,集于苞桑。養(yǎng)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藏,志念沒沉,不得頡頏。雖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琴聲飄搖入云,大雁聽見,都忘了扇動翅膀,一時間平沙之上,落雁紛紛。所謂“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里是“落雁”一詞的由來。
昭君隨呼韓邪單于出關,被封為寧胡閼氏,兩人一起生活了三年,生了一個兒子,被封為右日逐王。呼韓邪單于死后,昭君上書求回歸故鄉(xiāng),當時元帝已經(jīng)去世,成帝回信遵照武帝時先例,讓昭君“從其俗”,于是昭君又嫁給呼韓邪單于長子復株累單于,兩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生有兩個女兒。
昭君出塞時帶了很多中原的書籍,她給子女講述漢家文化,教他們讀書識字,并主張兩國和平。匈奴族醫(yī)學落后,信巫不信醫(yī),生重病的人通常都只能等死,昭君將中原醫(yī)術傳到匈奴,培養(yǎng)了一批醫(yī)生,治好了很多人,被匈奴人視為神明。《漢書》中說,昭君和親后,兩國“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而匈奴也非常尊重昭君。據(jù)說昭君住過的地方,就會水草豐美,牛羊眾多,匈奴人認為昭君有福氣,是天上來的神女。
昭君出塞后,邊境五十年無戰(zhàn)事,這是西漢時期北方邊境最安寧的時代。自漢初以來,漢朝與匈奴之間戰(zhàn)事頻仍,衛(wèi)青、霍去病多次深入大漠重創(chuàng)匈奴,但刀兵一起,對漢朝國力的自損也非常嚴重,而王昭君以另外一種更柔和的方式實現(xiàn)了邊境的安寧,她的功績不亞于衛(wèi)青、霍去病。
青冢明妃的身后事
王昭君三十七歲就去世了,她本人并不長壽,不過她的子女們繼續(xù)了和漢家和睦相處的傳統(tǒng),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都保持了漢匈兩家的和平。
五十多年后,匈奴境內(nèi)還算太平,但漢宮里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翻天覆地的大事。昭君出塞后不久,漢元帝就駕崩了,王政君之子劉驁繼位為漢成帝。成帝末年,王莽專權,初始元年,王莽篡位建新朝。王莽登基的時候,給匈奴單于頒發(fā)新的單于璽,結果匈奴人根本不承認新朝。
當時匈奴單于給王莽回信說:“我們與劉氏漢朝建交,兩國和睦五十多年,現(xiàn)在你篡奪漢朝王位,這是大逆不道。”匈奴在文書中還羅列了很多兩國交往友好和睦的往事,責備王莽建新的行為,之后又屯兵塞下,意欲開戰(zhàn)。
昭君去世后葬在匈奴圣地大青山,這地方在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呼和浩特。杜甫詩云:“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墓因此又得名“青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