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第一章 時間之尺
活在“全部的現在”:從當下出發,聯結過去與未來
1、像孩子學習“鄭重”的態度
對于這個問題,民國時期的大學者梁漱溟先生曾以兩字作答:“鄭重?!编嵵厥沁@樣一種態度:不敷衍、不遲疑、不搖擺,認真地聚焦于當下的事情,自覺而專注地投入。為什么說孩子有“鄭重”的態度?因為孩子的好奇心,他的天真與童心,一直以“鄭重”的態度在玩耍,反倒是成年人用戲謔的、游戲的態度去度過自己的人生。
2、不同場合,不同的時間視角
5種視角
積極過去視角 消極過去視角 享樂主義視角
宿命論視角? 未來視角
3、由當下向過去與未來延伸
具有平衡式時間視角的人,在內心具有一種“延伸的當下感”,既可以“從當下來審視過去”,也可以“視未來存在于當下”,他應具有囊括“過去”和“未來”的包容性。
如何解決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的沖突
1、五年意味著什么
如果把五年作為做成一件事的時間跨度,那么也意味著我們需要忍受頭幾年的挫敗、煎熬和孤獨,乃至別人的誤解、嘲笑和攻擊。這個世界上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馬上就有回報的立竿見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長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堅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過,對前一種人們常常趨之若鶩,對后一種人們卻避之唯恐不及——而正因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種事的必要。
2、兩種視角下的思維差異
遠期未來和近期未來對應不同的規劃方式,各有利弊。
做遠景規劃時,人們通常會著重考慮目標的價值和意義。從價值和意義來看,這些遠期目標的設定并無不妥,但是往往會缺乏可行性。而對于近在眼前的事情,人們會較多考慮事情的可行性和實施的步驟。但這種思路也存在副作用,就是它會讓我們傾向于去做可行性更高、更容易實現的事,而回避更有意義同時也更具有挑戰性的事。
3、如何解決生活里兩種未來的沖突
一方面,從“遠期未來”的角度,我們應該“重戰術、輕戰略”,減少對價值和意義的強調,也不要一個勁地擔憂目標沒有完成怎么辦,而是應該多思考實現目標的具體途徑,把注意力放到“怎樣去做”上,特別是放到那些立即可實施的行動上。另一方面,從“近期未來”的角度,應該提高逃避的成本,甚至可以采用一些“極端”措施,比如刪除電腦里所有的電影、游戲,剪斷網線,把手機換成非智能機等等??赡苡腥藭f,電影刪了還可以再下,網線剪了可以再接,手機換了可以再換,這個方法有用嗎?有用。因為雖然可能會出現反復,但這種反復會使得原來簡單且慣常的替代性行為變得更麻煩了,逃避的便利性大大減小,這便增加了當事人轉而去做實驗、看論文的可能性。
也就是說,使遠期未來的目標更加具體化、情境化和可實施,另外降低近期未來中的“非期望行為”的便利性,主動增加挑戰的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