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華落蓮成| 愿與你,靜待花開,花落蓮成。
1928年的初夏,走過了一個時代絢麗輝煌人生的李叔同,已成了出家十年的弘一大師。
一個風輕云淡的日子,在他從杭州趕往廈門的路上,遇見了一座深藏在刺桐花海的石頭古城,還有古城人恰如刺桐花般的燦爛微笑,就這樣不經意的駐足凝視,卻留下了大師一生最后14年的弘法足跡,也留下了無盡的住世珍寶。
這座古城便是有著“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圣人”之稱的福建泉州。
1942年的初秋,大師摒棄事務,一心念佛,求生凈土。
離世前不久,大師凝聚一生的心境,寫下“悲欣交集”四字,數日后,又在后面寫下“見觀經”三個小字,這便成了大師最后的遺墨,也是大師留給世人最悲切的叮囑。
那是一個寧靜的黃昏,夕陽的余暉靜靜地灑滿晚晴室(弘一大師晚年居住的地方),屋后那棵蒼老的玉蘭花樹上,潔白的花瓣兒,正悄然飄落,宛如壁畫里舞動的飛天,輕盈優雅;
空氣里浮動著幽幽清香,似乎從極樂世界七寶池中,飄來的朵朵四色蓮花,微妙香潔。
弘一大師就這樣安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走進了凈土的世界,真正成就了“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無量光明,照耀著無數凈土行人的歸鄉之路。
而且,大師往生前的遺墨“悲欣交集”,亦被刻在了泉州清源山的石壁上,與大師的舍利塔對面相望,引無數世人仰望沉思,思考著“悲欣交集”里深藏的意涵。
然而,多少人只是停留于這四字,卻遺忘了大師最后寫下的“見觀經”三字,這才是大師一生信仰的歸宿,才是對世人最深切的付囑,亦如《觀經》世尊對阿難的付囑:
“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 ?清源山遺墨? ?
弘一大師的舍利塔正處于彌陀巖之側,而“悲欣交集”亦是刻在彌陀巖的石壁上。
正因如此,無數敬仰者,只要前往大師舍利塔處,或舉目見“悲欣交集”四字,也許不知大師悲欣交集之心境,亦不知“見觀經”之旨趣,卻會不自主地走向彌陀巖。
巖中的阿彌陀佛立像,足踏蓮花,金臂垂伸,深情地凝視著過往的行人,但凡注視如此莊嚴的面容、慈悲的眼神之人,無不深受震撼,自然合掌禮拜,菩提種子藉此得以抽心。
弘一大師經歷了最絢麗多彩的一生,成為律宗一代中興祖師,持戒精嚴,然而卻在晚年寫下內心最真實的獨白:
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墮落,身體雖然不是禽獸,而心則與禽獸差不多。
我自從出家以后,惡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現在,可以說是醇乎其醇的一個埋頭造惡的人,這個也無須客氣也無須謙讓了。
正因如此,他一直視自己為下品下生之機,在人生最后的時刻,一心念佛,得見阿彌陀佛之示現。
于是悲欣交集,落下淚水,也許這正是深切認識到了凡夫之罪惡如斯,常沒流轉,但阿彌陀佛大悲無卷,十劫等待,主動、平等、無條件救度一切眾生。
因此,才寫下了“悲欣交集”,最后又添上“見觀經”,表達自心,以示后人。
《觀經》中下品下生之眾生一生造罪五逆十惡,臨命終時遇善知識,十聲稱佛,當下蒙佛接引,往生極樂。
一部《觀經》,“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望佛本愿意在眾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
這才是弘一大師留給世人最深切的付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