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匆忙之中寫成,記錄了一些有關自控的個人體會。
最近在思考自控的問題,之前曾經嘗試過用意志力極端地對自己的各種行為進行控制,比如什么時候起床、每頓飯吃多少、每天都要完成那些任務、不能抱怨等,但后來發現這樣會消耗自己大量的注意力,并且經常會在某些節點出現爆發,比如在連續一周清淡飲食后在周末的聚會上補償性地吃太多,或者對某些不允許自己做的事過分緊張,反而總是想去做。所以,最終在對自己和人性有了一些理解后,放棄了這種清教徒一般的自控方法。
人的心理真的是一個很復雜的機制,它最好的狀態似乎是可以自然地、自在地“隨心所欲不逾矩”。自控更像是儒家的修身方法,通過重復的行為,讓一些“好”的事成為習慣,這樣就能習慣成自然,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把一些事定義為“好”時,也必然會有一些事被定義為“不好”,這些不好的事變成了意識高度警戒的炸彈,但炸彈埋在心里,總有一天會在意識放松警惕,比如某天沒有睡好意志力變弱的時候爆炸。也就是說“不好”會和“好”一樣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為。所以這并不是終極自控的方法。
但雖然我可以理解理論上的道理,卻無法在行為上做到。比如我知道我最好不去刻意控制自己的行為,卻總是會因為擔心一旦松開剎車自己就會快速滑向深淵,所以總也無法在行為上做到自然。現在我對這種心理問題的根源的思考是”我對自己和世界的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也造成了我無法徹底放棄自控去嘗試讓內在的更自然的我來主導行為,因此也就更加無法信任內在的自己,形成惡性循環。
如何形成”對自己和世界的信任“是一個長期、復雜,并且不能靠一個人完成的任務,所以我現在能夠嘗試的方法就是在出現焦慮想要去控制自己時,覺知,然后尊重和安撫自己的欲望,并且允許自己滿足。比如在出現選擇困難癥或者陷入強迫性思考時告訴自己,我不需要在此時此刻做出最完美的選擇和行為,我可以相信未被自己意識到的那部分自我會照顧好我,而生活也會在未來用其他善意的方式提醒我去注意那些被我這次忽視的問題。
愿我們最終都能做到自在地不自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