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英語的正確打開方式,從二年級開始
日子就這么慢慢得過著,很快就晃到了二年級的下學期。
我們那時候還是外小的走讀生,每天下午6點半接到孩子,在操場上玩一玩,再回到家,寫完一點點作業,也就差不多該洗洗睡了。
二年級下學期的時候,我們靠著幼兒園的聽讀基礎+圖形記憶能力+簡單的拼讀意識所支撐的英文認讀,隨著句子的越來越長,單詞的越來越多,終于到了撐不下去的程度。
我記得我出差的時候,孩子爸爸跟我投訴說,老師布置的英文作業是認讀發放的PPT上的句子,可是我的孩子,他讀不出來。孩子爸爸對此做出的判斷是:他上課沒有好好聽講。
而我,對孩子的判斷從來是:如果沒有收到確定的證據說明他做了某事,那么,他就沒有做那件事。因此,我不認為是他上課分散了注意力,而且,就算孩子上課分散了注意力,作為家長,你又能真正做什么呢?如果批評和打罵有用,那就不會有那么多所謂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聽課的孩子了。
我一直給予他的陪伴、耐心、從他的興趣出發,就是為了他自己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有耐心、有好奇、有持續的專注度,我相信,在這方面,他一定是不會太差的。
因此我的判斷就是:他的能力不夠了,他儲備的那些基礎的能力,已經不足以支撐真正學科難度的加深了。
那時候,我從幼兒園時期就一直關注的一位網絡上的媽媽,一直用原版閱讀的方式教自己女兒學英語的媽媽,正好開辦了網絡指導課程,指導更多的媽媽在自己的生活中,用原版閱讀的方式開展親子英語,來幫助更多孩子高效提升英語能力。
于是,我們開始了每天晚上的20分鐘英文閱讀,和早上的,與洗漱時間同步的聽配套音頻。那些有趣的原版故事陪伴著我們度過每一天。
收效非常得顯著,短短的2個月,他又能夠“跟上”老師的要求了。第一個瓶頸,就這樣輕易得過去了。
而原版閱讀+音頻+視頻,就一直陪伴著我們,即便是三年級轉住校后,我們也頑強得堅持著,直到五年級后,被成體系的培優打亂了節奏。
既然說到了英語,就順便把我們的英語情況統一說一下,其中的一些細節,在后面順著時間線書寫的時候,還會有更多的補充。
我們的英語,沒有EF,沒有瑞思,沒有新東方,沒有學而思,沒有新概念,沒有listen to us,沒有校外外教課。
除了高水平的校內英語,除了陪伴我們一直到五年級的原版閱讀之外,補充的就是五年級的時常停課的一個英語課(上了一部分看聽學),以及六年級開始,在外沖班上,馬丁老師的充滿了異國文化知識的外沖英語課。
我們曾經參加的考試和獲得的獎項呢?
五年級在我的幫助下,裸考參加希望之星,獲得湖北省二等獎;
六年級裸考參加小英賽,無獎。
是,就是以這樣的水平,參加了外初考試,過了。
既不是炫耀也不是菲薄,只是想給后來的同學一個參考,我們是一個大概什么樣的水準,進入了外校。也許,你們會有更大的信心,也許你們可以給孩子再減點壓力。在學業上,我們一直就是只小青蛙而已。
對于孩子的學習,我一直不會單在一個點上對他強化訓練,更多的,是找到學習一門學科的真正的打開方式,給他更基礎的能力提升,給他插上一雙隱形的翅膀,而不是直接去推著他跑。
他強在閱讀和理解能力,短在語法和單詞。他曾經跟我說過:媽媽,我不認得的單詞并不影響我理解那段話。
我認識的一個單詞記憶很好的孩子,六年級時和他同時參加學而思綜測和新東方萬人測,在我的理解中,這樣的考試,那個孩子的優勢應該很明顯,勝過他,但結果卻是互有長短。他會跟我解釋說:因為這兩個考試的特點不同,那個孩子單詞量大的優勢在某個考試中無法發揮出來。而且,我的孩子,他雖然不能精確地知道某個單詞的意思,卻能整個把句子理解得差不離。
我覺得這是我們堅持了兩年多的原版閱讀打下的底子,我也一直向有緣分的媽媽分享著這種方法。英語,它更多得應該是一門語言,一種文化,而不是一個學科。
我的孩子,他的閱讀理解能力強。
他的自我認知和對外界感知的能力,更強。
這份理解力和判斷力會是他以后的學習乃至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