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跑步時我在想什么》這是一部關于跑步和寫作的書,作者村上春樹主要講述了自己跑馬拉松、超級馬拉松、鐵人三項的過程,從一開始的每天跑十公里,到全馬,到超馬,到鐵人三項。
他花很多篇幅描述了他自己如何跑步,如何堅持跑步努力完成一個個目標,在完成一個個跑步目標的過程中,如何堅持寫小說的。他認為寫小說是門體力活,而不僅僅是大家所認為的腦力活,因此需要消耗極大的體力,而堅持跑步讓他擁有了強健的身體,有了持續寫作的體力資本。而他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養成了積極鍛煉身體的習慣,享受跑步的過程,每次跑完馬拉松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和愉悅感。他堅持每年跑一次馬拉松,堅持每天跑十公里,堅持每天早上寫幾個小時的小說,堅持不懈,雷打不動的運動時間寫小說時間。
他在書中寫了他跑步、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克服困難,最終達到完成目標。他記錄了跑步過程中所思所想的點滴,匯總成了這部小說。
我很欣賞村上春樹的跑步精神和寫作精神,他寫的整個過程,都讓你感覺的無比享受跑步,跑步帶給他極大的愉悅感,就像其他運動的愛好者一樣,他鐘愛跑步,并從跑步中獲得寫作的力量,持續寫作的力量??梢哉f是一個跑者的寫作人生,也可以說是一個作家的跑步人生,他喜歡別人定義他是個作家,是個跑者。
書中的跑步人生讓我很是向往,這樣的人生健康、積極、充實,極其有意義有成就感。他已經是五十多歲的人了,還堅持跑那么多每年,讓我這個30來歲的人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差的好遠,不僅僅是跑步上差好遠,在境界上不知道差了多少萬公里。當我還在這里討論或者是擔心跑步會對膝蓋不好等等小問題時,他無論遇到什么難題都想辦法克服堅持跑步,當我跑了十多公里覺得自己很了不起的時候,他可是能跑下超馬的人,自己只是跑了他的十分之一,當我偶爾痛苦的堅持或者給自己找借口理由不跑步的時候,他已經在享受這個跑步的過程,享受一項你認為痛苦的事情。在你覺得痛苦的事情,人家是享受,知道嗎,這就是差距。就像學習,別人是熱愛學習,而你覺得學習很痛苦,這兩者的效果可以說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你說你能學好,你能堅持跑下去嗎。你獲得一點點小成績就沾沾自喜,別人卻還覺得他自己跑的不夠,做的不夠好,這能一樣嗎。
我覺得村上春樹已經不是在寫跑步了,我覺得他寫的是人生,人生其實就是一場馬拉松。跑者的人生必是健康的人生,必是積極的人生。這本書的借鑒意義已不消多言,跑步精神寫作精神,運動精神工作精神。在我的人生中急需做的三件事,且很必要堅持做下去的是運動、寫作、閱讀,把它們都比作馬拉松的話,就是要跑好這三場馬拉松,跑步馬拉松、寫作馬拉松、閱讀馬拉松。你能做到嗎?首先請你enjoy running enjoy writing enjoy reading。
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也堅持每周長跑兩次以上,每次大于五公里,跑步其他的好處我說不上來,但是我的精神活力確實比以前強了許多。閱讀大概半月讀一本書,覺得收獲頗多。寫作沒有怎么堅持,但是看完一本書至少寫一篇讀書筆記還是基本堅持了下來。學習村上春樹跑步和寫作的精神,你什么都可以做的很好,至少不會。
摘錄:
從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開始跑步,持續跑了將近二十三年,幾乎每天都堅持慢跑,每年至少跑一次全程馬拉松,只要跑步,我便感到快樂。跑步成為我日常生活的一個支柱。在長跑中,如果說有什么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過去的自己。無論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則不得安心。肌肉難長,易消。贅肉易長,難消。將它吸收進來,成為人格的一部分。
如此繁多的事情,要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條不紊地處理完畢。為了迎接紐約的比賽,還要積累練習量。簡直連“追加人格”都想動員起來幫忙。不管怎樣,反正得堅持跑步。每天跑步對我來說好比生命線,不能說忙就跑開不管,或者停下不跑了。忙就中斷跑步的話,我一輩子都無法跑步了。堅持跑步的理由不過一絲半點,中斷跑步的理由卻足夠裝滿一輛大型載重卡車。我們只能將那“一絲半點的理由”一個個慎之又慎地不斷打磨,見縫插針,得空就孜孜不倦地打磨它們。
對于小說家來說,最為重要的資質,不必說,當然是才華。才華之外,如果在列舉小說家的重要資質,我將毫不猶豫地舉出集中力來。這是將自己有限的才能匯集起來,傾注在最為需要之處的能力,沒有它便不足以做成任何大事。好好使用這種力量,就能彌補才華的不足和偏頗。我每天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個小時。坐在書案前,將意識僅僅傾瀉于整治寫的東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慮。繼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即便能一天三四小時集中意識執筆寫作,堅持了一個星期,卻說“我累壞啦”,這樣依然寫不出長篇作品來。每天集中精力寫作,堅持半載、一載、乃至兩載,小說家必須具有這種耐力。值得慶幸的是,集中力同耐力與才能不同,可以通過訓練在后天獲得,也可以不斷提升資質。只要每天坐在書桌前,訓練將意識傾注于一點,自然就能掌握。這同跑步中不斷強化肌肉的做法很相似。每天必須不間斷地寫作,必須集中意識工作——將這樣的信息持續不斷地傳遞給身體系統,讓它牢牢地記住,再悄悄移動刻度,一點一點將極限值向上提升,注意不讓身體發覺。這跟每天堅持慢跑,強化肌肉,逐步打造出跑步者的體型是異曲同工的。給它刺激,持續。再給它刺激,持續。這個過程當然需要耐心,不過一定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懷著“不能長命百歲不打緊,至少想在有生之年過得完美”這種心情跑步的人,只怕多得多。
如果想處理不健康的東西,人們就必須盡量健康。這就是我的命題。甚至可以說,連不健全的靈魂也需要健全的肉體。此說有些自相矛盾,卻是我成為職業小說家以來的深切感受。健康與不健康的東西絕非冰火兩極,亦非針鋒相向。它們相互補充,某些情況下自然地包含于彼此之中。
我覺得跑步時很適合背誦演講稿之類。
跑一百公里乃是未知的體驗,身體處處皆有牢騷,我完全理解。但無論如何,唯有忍耐著默默跑完全程。不管奔跑速度降低了多少,我都不能走,這是原則。違背了自己定下的原則,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將違背更多的原則,想跑完這場比賽就難上加難了。跑全程馬拉松時,到了最后關頭,腦子里充溢的全是一個念頭:趕快跑過終點,趕快結束!此外什么都無法考慮。此時此刻,我卻不曾想過這一點。我覺得所謂結束,不過是暫時告一段落,并無太大的意義,就同活著一樣。并非因為有了結束,過程才具有意義,而是為了便宜地凸顯這過程的意義,抑或轉彎抹角地比喻其局限性,才在某個地點姑且設置一個結束。相當哲學。但當時我一點也沒覺得這很哲學。這不是通過語言,而是通過身體感受到的,不防說是整體性地感受到的。跑進了最后那漫長的半島狀原生花園跑道,這種心情變得尤其強烈。跑法近似進入冥想狀態。有一種類似成就感的東西像偶然想起來似的涌上心頭。這是一種個人的喜悅:“自己體內仍然有那種力量,能主動地迎擊風險,并且戰勝它!”
我是一邊寫一邊思索,不是將思索寫成文字,而是一面寫文字一面思索,通過書寫而思考,透過修改而深化思考。
不管怎樣,能夠出場參賽、跑完全程,比什么都重要。堅持跑到終點,中途不停下來步行,再就是享受比賽。依照順序達成這三項,便是我的目標。馬拉松賽,只有享受它才有意義。
正因為痛苦,正因為刻意經歷這痛苦,我們才能從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活著的感覺,至少是發現一部分,才能最終認識到(如果順利的話):生存的質量并非成績、數字和名次之類的固定的東西,而是包含于行為中的流動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