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R:
追問前因后果
前(前車可鑒):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怎么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后(以觀后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嗎?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會發生什么?
明確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邊鼓):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它們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么?交界在哪里?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入職目前這家公司半年時間,工作各方面越來越熟悉,新鮮感卻在消退。而且同事們有時候的一些懶散作風也是我看不習慣的。無形中,我對他們產生了不好的印象,覺得他們懶散不求上進,甚至有點low,彼此的工作合作因受到心理暗示而顯得有點不愉快。
試著用書中的 “追問前因后果”來向自己提問:
1.為什么這件事對我重要?
因為周邊的同事是日常接觸最多的人群,是可以直接影響自身的進步。
2.是怎么出現這個問題的?
工作對接和日常氛圍感受
3.都有哪些關于原因的假設?
a.可能不太了解真正的他們 b.也許自己標準有點嚴苛,太注意那些實則無傷大雅的細節 c.沒有看到他們身上的閃光點
4.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可以考慮去問問小組或賦能班的其他成員,看看他們有沒有我這種想法的,如果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樣,就得好好反思一下自己了。
5.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么?那是我期待的嗎?
最好的結果當然是,哇我身邊都是牛逼的人,然后跟著他們一起牛逼啊,這個結果肯定是我所期待的。
6.有沒有人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實例?
這個真不知道。
7.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充分認識自己和他人吧
8.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來完成?
積極參與公司的集體活動,認識他們不同的一面
9.有沒有可供借鑒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這個真不知道,也許跟賦能班其他人聊完后有不一樣的想法和收獲。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信息
我怎樣才能挖掘身邊同事的閃光點及可以學習的地方
A2:我的應用(目標與行動)
目標:在一個月內留心觀察至少3位主管級別或以上的同事的工作方法,處理問題的思路及人際關系的平衡。
在一個月內至少跟其中一位吃飯或談心,請教他的成長之路和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