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發布的2017年國際本科招生簡章剛一公布就在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原因就在于海外學生報考清華大學的條件太過于寬松,只要通過了HSK漢語考試,就可以申請入學。
相比較于國內考清華的慘烈競爭,海外學生報考的門檻好像是從天上一下子松到了地上。在山東每年50-60萬考生中,能夠最后被清華大學錄取的考生鳳毛麟角,只有區區60-70名。每名學生都必須從小就是人中龍鳳,成績需要一直特別優秀,還要經受住無數次考試、??嫉膲毫φ勰ィ拍茉诟偁幹忻摲f而出。
即使是生源較少、但名額較多享受特殊待遇的上海和北京,上個清華也不容易。上海有13萬考生,分配清華大學的名額約有300名左右。
如果根據清華大學2017年的國際本科招生簡章,在海外報考清華大學,只需要通過漢語國際HSK考試即可。漢語HSK是個什么鬼?從網上查到的一些HSK答題可以看出,國內任何一所高中的任何一個中學生都可以很輕松地通過。
這樣就帶來一個問題:如果是在國內上到初中,然后投資移民海外,然后取得外國國籍;或者有國內漢語母語習慣的移民海外家庭學子,可以非常輕松地通過這樣一個路線,順利錄取到清華大學。
甚至可以有意而為之。父母有錢,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與其在北京天價買學區房,還不如直接投資移民海外。一方面讓孩子享受海外學生的優哉游哉個性發展的學習,另一方面在家里教孩子學習語文,準備HSK考試。等到孩子高中畢業,再回來申請直接進入清華大學入讀。最后還是一個拼爹的游戲??!
更有甚者,對于清華大學這樣門檻錄取的國際本科生,竟然國家還要每年拿幾萬元的補貼,這是哪門子道理?!
網上掀起軒然大波后,清華大學相關負責人出來解釋:清華大學這樣做是按照大學招生的國際慣例。
這個悖論不值一駁。清華大學在中國,清華的招生應該一視同仁,國民待遇。即使不是讓海外學生參加國內高考,也應該拿出一套海外招生的標準,寧缺毋濫。否則,無法對得起社會公平。
海外招生國際慣例也有相當的標準。比如,到美國入學,就不是簡單滴通過語言關就可以,還需要參加美國高中生都要參加的SAT考試。拿著SAT成績和托??荚嚦煽儯缓笫菍W生參加社會活動或者團體活動的證明,多才多藝的證明,然后才可以申請。其它國家的入學申請門檻,有的除了雅思或者托福考試成績,有的干脆參考中國的國內高考成績。
清華大學的國際交流許多,不可能不知道真正的國際慣例是什么。那么,為什么還要在打著國際慣例的幌子前提下,明目張膽地把門檻設置這么低,以致于觸動了在高考中掙扎的家長們的神經,也引起了網民的普遍憤怒呢?
分析背后的原因還在于清華大學創雙一流的壓力,和清華大學急于在國際大學排名提升的壓力,以及由此帶來的需要國際留學生與在校生比例大幅度提升的壓力。
清華大學在國際大學排名中,前幾年在50名左右,近幾年有進步,但是恐怕要進入前20名有壓力。
在國際大學排名中,有一個重要的指標,那就是國際留學生的比例。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在2011年我就讀的時候,國際生的比例高達50%。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里碰撞交匯,產生知識和靈感的火花碰撞。學校和學生,都在這種碰撞與交流的氛圍中,受益匪淺。
清華大學這樣簡單粗暴地蹂躪教育公平,是在搞國際留學生的大躍進,這樣招來的學生,良莠不齊,能夠如國際慣例一般產生思想和火花的碰撞嗎?我看懸!反正清華大學的目的,也不在于此。他們的邏輯是:只要國際生比例上去,只要大學排名提升,思想交流、火花碰撞之類的事情哪里顧得上那么多?百年大計,誰管呢?
招生不公打來的教育不公問題,各國都有,美國就遇到過。美國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曾經為了防止少數民族文化和傳統日趨一日地消亡,在各大學出臺了一種糾偏行動(Affirmative Action)。就是給予美國原生土著民族如印第安族的學生分配名額。這些名額是定向的,只有符合資格的少數民族學生才可以申請。當大學的普通名額錄滿之后,即使少數民族的名額有空余,其他學生也不能報考。這樣的設定,少數民族學生即使考分低于普通學生,也有可能被定向錄取。
在美國這樣的錄取政策(Affirmative Action),執行了許多年。一直到2000,小布什執政時期,有一個白人學生不干了。他因為被一所大學拒絕錄取,而另外一位少數民族學生比他的成績低,卻被同一所大學錄取了。他為此聘請律師,把這所大學告上了美國最高法院。經過審理,美國最高法院裁定,大學的定向預留名額政策(Affirmative action)違反憲法,責令學校予以糾正。
清華大學完全可以不必如此急躁冒進。比如,設置一套符合國際慣例接軌海外本科招生錄取制度。漢語HSK當然是必須的,其次是借用類似美國的SAT成績,或者設計一套學業水平考試,再加上多才多藝的證明。一定要有文化的自信,大國的自信,要寧缺毋濫。要本著國際留學生交流和碰撞的本質,來招生錄取每一個國際留學本科生。
這樣的標準設置要透明,要讓社會和國際相信清華,重塑清華的名望。否則,一些國外優秀的學生在選擇大學的時候,清華還得要被考生往后考慮。道理很簡單,你門檻低,一些很差的學生都能進來,你還指望優秀尖子與差生同伍嗎?哈佛大學每年本科招生報考5萬多,錄取率只有4-5%。清華大學海外本科招生也許要學的地方太多了。
至于,能不能短期國際排名大提升,各級領導就不要再給清華大學更大的壓力了。也許,來自各級領導的壓力小了,清華大學自己也能清醒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