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用戶參與層級模型(The Hierarchy of Engagement)


注:本文只針對非交易型消費互聯網產品

所謂「藝術」是指要理解產品是如何運轉的,而「技術」則是指要知道如何度量它。


用戶增長-->留住用戶-->正向循環


第一層 用戶增長

所謂「用戶增長」不是說我們應該關注產品的總用戶量,而是應該關心完成產品所定義的核心行為的有效用戶的增長實際上,一個產品的總用戶量無論如何都是在增長的(因為沒有哪款產品在統計數據時會排除掉已經注銷或流失的用戶),所以很多時候看總用戶數真的沒啥意義。不以核心行為增長為目標的用戶增長都是耍流氓,是沒有營養的增長。雖然讓你自我感覺良好,但對公司并無實際價值。

Core Action:所謂「核心行為」是指能夠形成產品基礎的行為。比如 Facebook 的核心行為是加好友

我們定義的核心行為是否是一個大眾市場需求?

第二層 用戶留存

留存率有多重要還是舉個栗子,現在有兩個公司 A 和 B。A 公司每月新增 500 萬用戶,月留存是 80%;B 公司每月新增 250 萬用戶,月留存是 95%。三年之后,B 公司擁有 4200 萬用戶,超過了 A 公司的 2500 萬用戶。且 B 公司的增長曲線比 A 公司漂亮得多。這就是留存率的巨大影響,復合增長的價值

復合增長的價值

如何打造高留存率的產品?核心就在于,產品需要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收益」和「離開產品的損失同時遞增

所謂「使用收益遞增」,是指隨著用戶在產品中貢獻的數據越來越多(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產品都能基于這些數據持續改進用戶體驗。最后達到「使用產品越多,我的產品體驗越好」的情況。

所謂「離開損失遞增」,是指你使用產品的時間越長,它越成為你的依賴、你的身份標識,或是你積累某種價值的地方。最后達到「使用產品越多,我要離開產品的損失就越大」的情況。

舉例:Evernote

第三層 正向循環

良性循環推動公司成長,應該尋找機會把良性循環最大化,雖然良性循環是很難創造的 —— 市場上的絕大部分產品都沒能做到。

雖然 Evernote 在第一級(用戶增長)和第二級(留住用戶)都做得很好,但是在第三級(用戶良性循環)上做得不行。Evernote 的產品更多關乎用戶價值,而沒有創造用戶良性循環。

這是所有工具型產品的通病,也是很多工具型產品發展到一定階段和規模后,想要加入社區、用戶互動元素的本質原因。在中國,以探探為代表的陌生人社交產品,都很難脫離用戶認識后加微信、QQ 進一步聊天的困境。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