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被評為互聯時代影響人際關系的反思之作,是“計算機與人際關系研究”的終結篇。解讀了人與計算機,與互聯網互動時心理變化與行為變化的最新發展,人在依托計算機技術與人在網絡上建立虛擬關系時,與現實間的關系卻變得脆弱。技術一方面方便了我們的生活,與此同時增強了現實關系的疏離感。通過這本書,雪莉?特克爾利用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想讓我們從真實的生活中獲得更強的聯系與感受,建立緊密厚重的交往關系。
麻省理工大學教授,人與關系領域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出版了許多互聯網研究作品,其中最享譽盛名的是“計算機與人際關系研究”三部曲,《第二人生》《虛擬化身》《群體性孤獨》。
一、網絡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方式
技術看起來是一條單行線,我們可能并不理會對技術發展方向的不滿,因為我們把它看成是源自懷舊或是反對技術進步的沖動,或是什么都不是。溫頓斯?丘吉爾說過:我們雖然在塑造建筑,但建筑也會重新塑造我們。我們發明了技術,技術也反過來塑造了我們。
網絡技術的存在讓我們的面對面社交從大基數上變成了虛擬的社交,虛擬社交可以是我們與相隔甚遠的家人親朋聯絡,但是,虛擬網絡的作用并不僅限于此,只要我們打開社交媒體軟件,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網絡只要一瞬。
書中有一個例子,需要找保姆的一位夫人到一位面試者家中去,意圖從她的生活環境中看出她的生活狀態。面試者家中還有一位合租者,夫人想讓合租者叫她的室友出房間來到客廳見面。合租者立馬給不到五米距離的面試人發了一條信息,并言:我并不會敲門叫她,這樣顯得極不禮貌。
網絡技術的存在讓千里之行變得近,卻讓近在咫尺變得遠,脫離了網絡世界,我們正在變得越來越孤獨,春節回到家,是親戚低頭手捧一部手機,朋友聚會,是大家拿起手機各聊各的。所以,網絡技術的發展,使人際關系變得虛擬,而少了一種真切感,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我們的社交方式。
二、自我中心主義的單薄社交
網絡社交本質上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單薄社交。一旦我們沉迷其中,就可能會逐漸削弱對于真實世界交往關系的體驗能力。今天的年輕人生活在“永遠在線”狀態,他們期待著被“打擾”。通過游戲、媒體,他們可以重新塑造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完美的“第二人生”。
“我分享,故我在”,這是書中對網絡社交的哲學考慮,分享是在將自己的生活,想法,狀態單方面地暴露給別人,并希望能得到回復與肯定。就像現今微博、朋友圈的動態,是我在以自己為中心向你展示,并獲得了點贊和評論,其后的回復是我們之間進行的單薄的交流。
在這種交流中,人們真實復雜的一面縮小了,精致完美的一面在放大,這就會造就我們在網絡社交中的自我展示焦慮。這種焦慮來自于在虛擬世界塑造更好的自己以獲得認同,而我們在追求這種狀態的過程中,滿腦子在想著給人以什么印象,那就是另一種在用不好的方式看待自己。
網絡的聯系是否讓我們變得更加孤獨?當我們習慣于用數據來傳遞情感,依賴技術超過依賴彼此,現實的關系也會變得脆弱。因此,我們在現實中建立更加深厚自然的關系是無比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