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性孤獨》| 董晨宇解讀
《群體性孤獨》| 董晨宇解讀
關于作者
雪莉·特克爾,麻省理工學院著名教授, MIT 技術與自我研究項目主管,被《連線》雜志稱為“互聯網時代的弗洛伊德”。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她陸續出版了多部互聯網研究作品,其中最為享譽盛名的是“計算機與人際關系研究”三部曲:《第二人生》《虛擬化身》與《群體性孤獨》。
關于本書
本書是“計算機與人際關系研究”三部曲的終結篇。在書中,雪莉·特克爾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視角出發,為我們解讀了互聯網對于人際關系的雙重作用。一方面,互聯網讓人們彼此連接得更加緊密,但同時,它也強化了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特克爾呼吁我們與互聯網所帶來的“單薄”社交保持距離,重新回到現實生活中,建立真實、厚重的交往關系。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互聯網固然讓人們的交往變得更加方便,但這種看似緊密的連接,實際上卻加強了真實世界中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我們一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與遠隔千里的人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卻往往與近在咫尺的人越來越疏遠。因此,我們需要警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新型孤獨,重新在現實世界中建立厚重的社交關系。
點擊查看大圖,保存到手機,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互聯網從兩個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社交狀態
特克爾認為,互聯網時代中,我們的社交狀態正在經歷兩個重要轉變。
- 互聯網改變了生活中的空間概念
現如今,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并不取決于我們之間的距離,而是取決于我們可以使用的交流技術。這一說法其實隱藏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解讀。一方面,因為互聯網的饋贈,我們的確可以隨時與遠在異國他鄉的朋友緊密相連,另一方面,同樣是因為有了互聯網,不論我們身處何處,只要打開社交媒體,就可以立刻從現實中逃離,進入到虛擬世界之中,從而完成一次“精神隱身”。 - 互聯網帶給了我們一種全新的身份體驗
在社交網站中,我們上傳的照片、說的話,都可以經過精心的包裝,我們對自己的形象也有了更多的掌控力。很多在現實世界無法做到的事情,我們都可以在互聯網中輕易實現。總而言之,互聯網提供了一種理想、舒適的虛擬化身。
二、自我中心主義的單薄社交
網絡社交能為我們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碎片化的單薄社交。特克爾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悖論:現代人在社交網站上可以擁有幾百個所謂的好友,但如果人們被問到在遇到緊急情況時會向誰求助時,越來越多的人表示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自己的家人。
在單薄社交之外,互聯網還會助長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情結。特克爾發現,人們越來越多地需要通過他人的肯定來尋找自我。她將社交網站的哲學總結為六個字:“我分享,故我在”。在互聯網中,人們真實、復雜的一面被縮小了,完美、精致的一面則被放大了。在分享的過程中,人們滿足了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還會漸漸產生了一種自帶光環的幻覺。簡單來講,互聯網造就了一個人人自戀的時代。
這就造成了一個問題:當人們習慣了虛擬世界中的交往關系,回到現實世界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低落。人們開始逃避現實,渴望回到虛擬世界中,這樣他們就又能成為那個更簡單、舒適的自己了。不過,這樣一來,人們就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一種惡性循環的陷阱:網絡中越喧囂,現實中越孤獨。
三、重回現實世界的真實社交
特克爾不但為現實社交關系拉響的一次警報,還為這種社交病癥開出了一劑藥方。簡單來說,特克爾認為,如果我們想要避免這種新型孤獨,就需要通過最為古老的交往方式,也就是面對面的交談,來重新建立現實世界真實、厚重的交往關系。
為了更加系統地反思我們的社交困境,在《群體性孤獨》一書的結尾,特克爾特意提到了著名的瓦爾登湖。19世紀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曾一個人搬到這里,寫下了同名的散文集。梭羅之所以這么做,并不是為了逃避現實,而是想逃離真實世界中的單薄社交。在瓦爾登湖畔的小屋中,梭羅擺了三把椅子。獨處的時候用一把,交友的時候用兩把,社交的時候用三把。這三把椅子,實際上隱喻著三種關系,一把椅子意味著獨處,兩把椅子意味著親情,三把椅子意味著工作。特克爾認為,我們對于社交關系的系統性反思,也可以從這三把椅子入手。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特克爾在這本書中認為互聯網給我們帶來了這種新型孤獨,但她并不認為這是互聯網的錯誤,相反,真正的問題在于,我們并沒有對互聯網的到來做好充足的準備。沒有一項科技可以解決我們面臨的所有問題,有時候,科技還會為我們增添新的煩惱。特克爾在書中深刻地說:“我們的失職并非因為我們試圖建設一個新的東西,而是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考慮新科技瓦解了什么。我們并不是因為發明和創造而陷入麻煩,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金句
- 因為有了互聯網,不論我們身處何處,只要打開社交媒體,就可以立刻從現實中逃離,進入到虛擬世界之中,從而完成一次“精神隱身”。
- 網絡社交本質上是一種自我中心主義的單薄社交。一旦我們沉迷其中,就可能會逐漸削弱對于真實世界交往關系的體驗能力。
- 在互聯網中,人們滿足了自己被重視、被認可、被崇拜的需要,甚至還會漸漸產生一種自帶光環的幻覺。互聯網造就了一個人人自戀的時代。
- 在互聯網中,人們不可避免地落入到一種惡性循環的陷阱:網絡中越喧囂,現實中越孤獨。
- 我們的失職并非因為我們試圖建設一個新的東西,而是因為我們不允許自己考慮新科技瓦解了什么。我們并不是因為發明和創造而陷入麻煩,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撰稿:董晨宇腦圖:摩西轉述:成亞
5366人寫了筆記
寫想法 復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