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熱映張嘉佳王家衛的電影《擺渡人》,上映后毀譽參半,片中的梁朝偉扮演陳末,一個情感擺渡人的角色,專門幫助情感受挫的戀人走出陰影,到達幸福的彼岸。據說每個感情受挫的人都能在陳末那里找到對癥下藥的方法,從而雨過天晴。
先不論故事情節,拍攝手法以及演技這些電影語言怎樣,單獨看這個擺渡人這個角色,我懷疑,單憑一個局外人的幾句話,幾個場景演繹,就真的能走出情感低洼區嗎?恐怕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感情是這個世界上最復雜,最多變,又最難以把握的情緒之一,不是身在其中的人,實在無法感同身受,更別提幫助人走出去。
小A去年遭遇情感變故,我們幾個要好閨蜜得知這個消息后,每個周末都自發安排人手陪著她,陪她吃飯,看電影,喝下午茶,帶她去爬山,去徒步,總之盡量不讓她一個人呆著胡思亂想,我們幾個分別去開導她,各種以身說法,各種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充當情感擺渡人的敬業精神不亞于梁朝偉的扮演的陳末。
無奈小A姑娘是一個對情感執念很深的人,至情至性,用情很投入,男友又是她的初戀,她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前一天還在對自己噓寒問暖,疼愛有加的男友怎么說變就變了呢?陷入情感怪圈循環中,每日像祥林嫂般向我們陳述前男友對自己多么好,多么寵愛自己,這個世界上自己才是他最愛的人。無論我們幾個怎樣勸說,小A始終無法真正走出來,無法相信眼前的事實。
之后小A辭去工作,去參加了一個旅游團,游遍大山大水,進川藏,游新疆,賞敦煌壁畫,品黃山云海。半年后,再次見到小A,完全變了一個人一樣,眉眼間不見之前的怨氣和消沉,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痛徹心扉后又大徹大悟的明媚。
言談間,得知小A在游歷山水期間,每日同來自不同地區的游客交流談心聊天,有高考失利后的學生,有身患絕癥的老人,有經歷事業挫敗的中年人,有失去摯愛女友落魄青年,有汶川地震后中失去雙腿,坐在輪椅上旅游的的幸存者。
不同的閱歷,不同的身份,不同的遭遇,帶給小A不同的感悟。小A告訴我說,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那么多自己不知道的人和事,那么多遭遇不幸卻又對生活充滿眷戀的人,自己的這點小情小愛在大喜大悲面前根本不算什么。
人的一生很長,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值得自己去做,人生也不是一帆風順,未知的艱難還有很多,未來的詩和遠方也在向我們招手,只有擺脫過去的陰霾,輕裝上陣,才能更好到達人生彼岸。
聽到小A的這些話,我在反思我們之前對她的開導的意義,畢竟我們不是當事人,無法對當時情感的真相感同身受,而那些真正走出情感困境的人,無一不是自己想通透,自我覺醒,自我治愈,從而邁出前行的腳步的人。
真正能充當擺渡人角色的是當事人自己,而不是外人的勸說開導甚至情感經驗的借鑒。
當然,在自我擺渡的過程中,每個人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不同,但可以相信那是一段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艱難過程,從強迫自己面對事實開始,經歷自我勸說,迷茫不知所措,自我掙扎反復,自我反省,直至接受現實,再邁開大步往前走,個中辛酸,只有當事人自己能體會,若非經歷一番刮骨療傷的痛楚,也無法長成自己的參天,這也是自我擺渡的真正意義所在。
劇中的陳末,擺渡別人,擺渡過去,最后釋懷,封存了同何木子的感情,埋藏在記憶深處,他成為自己情感的擺渡人,也擺渡了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