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使身心痊愈
傾聽使我們能意識到他人的人性以及彼此的共通之處,會使自我表達變得容易些。我們最不愿意示弱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擔心失去控制想顯得強硬的時候。
傾聽預防潛在的暴力
作者舉的幾個特別的例子,都是通過傾聽,理解對方需求,表達感受化解了潛在的危險,這種特例是一定要把非暴力溝通運用得非常熟練與自然的,而其中一位學員也反饋到,盡管她能用這種溝通方式來化解危機,但還是很難用來與家庭成員溝通,容易用到轉折詞匯,如“但是”,細細體會,一旦但是出口,潛臺詞就是反彈、抗拒,自然不會帶來好的反饋。
如果別人說“不”
就像前面例子中對爸媽說了“但是”也相當于“不”這一類的反彈性詞匯,爸媽肯定會產生負責情緒,甚或暴發。如果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也許就會發現什么使他們無法答應我們的請求。
如果別人保持沉默
傾聽可以幫助別人治愈心靈的創傷,關鍵是我們有能力體會一個人在某個時刻獨特的感受和需要。
讓生命之花綻放
一旦負面的自我評價使我們看不到生命的美,我們就會忘記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當作一張椅子——和種充滿各種缺陷的工具。
當我們的表現不完美
我們的改變要出自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內疚這些負面影響的心理。出于羞愧的行為不是自由而快樂的行為?!皯摗边@個詞極易引起羞愧和內疚,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應該”怎么樣,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也就封閉了自我。因為“應該”意味著我們別無選擇。
為什么會自責
自責“我的行為不符合我的需要”。但如果我們能專注于了解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怎樣滿足自己的需要,就可能從自我評價中獲準。判斷依據:1)符合我們的心愿? 2)出于對自己的尊重和愛護,而不是出于自我憎恨、內疚或羞愧。
自我寬恕
聆聽自己的心聲,我們能夠意識到,盡管過去的選擇并不理想,但它也是為了實現內心的渴望。愛惜自己的關鍵之一是同時包容兩個不同的我,一個是為過去感到后悔?一個采取那種行為的我。只要對自己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我們就能建設?性地滿足他們。
用選擇做代替不得不
深入理解我們行為的動機(為了錢,為了等到贊同,為了逃避懲罰,不想感到羞愧,為了避免內疚,為了履行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