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機會,閱讀了武志紅老師一篇關于中年困惑的文章,的確有些共鳴。訂閱了武老師的公眾號,訂購了武老師在得到上的心理學課程:生命的意義,是成為你自己!
最近幾天的學習,兩個心理學概念讓我受益匪淺,那就看看是什么?
我們作任何選擇都是為了追求好處。
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每天都面臨很多選擇,最終都是個人在執行各類選擇。
有些選擇事后是那么的不可思議,但當時就這樣選擇了。
之所以有這樣選擇,其時都在追求其中的好處,只是當事人是否清晰這個好處是什么,或確認或模糊或不明所以,但冥冥之中,這個選擇都是有其特定的好處的。
深思這個心理學概念假設,其中有些緣由。那就涉及到另外一個概念。
人的最本質是自戀需求,自戀有兩個常見的表現:我是對的,我比你強!
面對每一次選擇,人都會從最本質自戀需求,去進行選擇,而自戀的體驗有些是在意識狀態,而更多在潛意識形態。
復盤自己的職業生涯中幾次選擇,深糾其中,都有些有利于自己的緣由,其中都有這兩種自戀的傾向,體現自己更強或者表現自己是對的。
重點大學畢業后,對工作的選擇,沒有選擇競爭激烈的一線城市或外企,而是回到家鄉四線城市,參加到地方國有企業,在普通大學畢業生中,感覺到優越感和競爭優勢,充分體現了我更強的選擇傾向。
現在回想起來,當年的選擇,其實就是自戀的導向,選擇有利于表現我更強的工作。雖然后續職業生涯也有很大進步,但與當年的同學相比,確有不小差距了。現在看來似乎自己放棄很好機會,其實這個選擇在當時有相當的合理性,我選擇當時自己舒適區,放大了自己自戀的感覺。
觀察現今社會中發生的事件,看似不可理解,其實是每個人素質不同的體現,也就是自戀的形態不同表現,有些對自戀有理性的控制,展現自我價值觀的素養,有些就全然是自戀充分表現,以自己最強和更對作為選擇的依據。
前兩天重慶公交墜橋事件,乘客認為司機在刁難她,她是對的,所以她全然不顧全車人安危,與司機產生口角,進而肢體沖突;而司機有可能會覺得我比你們強,不輸這口氣,掌控方向盤的雙手與乘客進行還擊,使得車輛失控,釀成慘禍!
這些都是當事人當時的選擇,現在看來,不應該,但在最本質的自戀需求的導向下,不應該的選擇卻成為當時合理的現實。
認識到人的局限,局限于自戀,局限于自戀的選擇,能有及時自我察覺,或許會有更好的人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