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其實自己之前讀過了,但是只是讀過了,因為可能不太涉及到自己的工作,所以并沒有太放在心上,妄想自己哪天能用到的時候再回來翻這篇文章,可是這次重新讀這篇文章的時候,除了對里面所寫的一些概念有一些認知,回想上次讀過到現在,幾乎從來沒有想起過這篇文章,盡管這期間自己確實有過一些文案創作的經歷。所以呀!人真的不能太相信自己的腦袋。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想真正記住一件事情,讓其從工作記憶變為長期記憶,或許真正的上手實踐遍是最好的方式。雖然說給知識建立底層聯系也是一種方式,不過建立底層聯系用李叫獸的方法,找到該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5個實際應用案例,不過找幾個文案,判斷好壞,再判斷是采用了這7個中的哪一個。
分解產品屬性:這個如果拋開表現的解釋,從底層思考,就是激發自身優勢,大品牌的優勢就是在它的品牌,小品牌要在這方面去和大品牌競爭無異于以卵擊石。而通過分解產品屬性,激發自身在產品在內部細節的做工、材料、質量等方面的優勢。另外這里還用到了一個心理學的概念:消費者在購物的時候有兩種認知模式,一種是低認知模式,一種是高認知模式;而大部分人在購物的時候都喜歡采用低認知模式,也就是不用費什么腦子的模式,所以小品牌通過分解產品屬性,將消費者從低認知模式拉到高認知模式。想起以前在圈外學習的另外一種模式,大概就是通過某種言語上的改變將一個憤怒中的人從兒童模式變成成年人模式,具體不是我這么描述的,我這里只是說一個人的模式是可以通過某種方式進行轉變的。
指出利益:這點就是自己腦海里面的“利益驅動“這個概念。其實也很好理解,關鍵是在要用的時候,你能夠想起來
定位到使用情景:其實就是講故事
找到正確的競爭對手:這個概念是讓自己對尋找競爭對手的途徑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之前自己認為的競爭對手都只是集中在提供相同產品或者服務的公司上,這里的概念,完全跳出了這個框架,是通過分析自己產品的功能,匹配的人群,然后這群人正在使用的相似產品或者服務的公司才是我們真正的競爭對手,真的是刷新了自己的一個概念。
視覺感:這點可以和”附著力——建立聯系“聯系在一起,把一個新產品或者新服務,更加具象化,其實就是一種視覺感,或者說體驗感。
提供”導火索”:這點最讓我震驚的一句話就是:永遠不要低估伸手黨的懶惰程度。哈哈哈,喬布斯的經典名言: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1,分解產品屬性:大品牌的品牌是優勢,往往會強調自己的整體優勢,因為大部分時候,消費者處于低認知模式(不花什么精力去思考);小品牌往往詳細地分解產品屬性,讓消費者進入高認知模式(花費很多精力去了解和思考)
2,指出利益:從對方出發:告訴對方這個產品對他有什么用
3,定位到使用情景:用戶用我的產品可以完成什么任務
4、找到正確的競爭對手:匹配產品功能/特性的消費者【這里的競爭對手并不一定是指提供同一產品或者服務的公司】
5、視覺感:心理學中有“鮮活性效應”,是指我們更加容易受一個事件的鮮活性(是 否有視覺感)影響,而不是這個事件本身的意義。還有,人天生不喜歡抽象化的東西
6、附著力——建立聯系:為什么“附著力”這么重要?人的記憶模式:如果新知識無法同舊知識建立聯系,人很快就會忘記 它;如果和舊有的熟悉的東西建立了聯系,人就容易記住它。
7、提供“導火索”:讓你想 都不想就知道現在怎么做;永遠不要低估“伸手黨”的“懶惰程度”,必要時在文案中明確告訴 別人:現在你應該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