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流傳很廣,甚至被目為真理。似乎在大多數人心目中,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邊的人總是竭盡全力,想從婚姻的圍城中出來的。
但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如果總是對的,我們又如何解釋,有那么多幸福的家庭?
他們夫唱婦隨,琴瑟相和,兩個人在一起就是整個世界,令人羨慕不已。這些婚姻幸福的家庭,和婚姻不幸的家庭,區別到底在哪里?
當然,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的幸福家庭,僅僅只是表象。母親溫柔美麗,父親堅強能干,孩子聰明可愛,這些幸福家庭的“標配”并不一定真的能夠保證婚姻幸福。實際上,婚姻是否幸福,與這些并沒有多大關系。
在夫唱婦隨的甜蜜外表下,有多少暗潮洶涌,隨時準備沖破幸福的堤壩,我們都不得而知。
今天想說的,不是“表面幸福”的家庭,而是“真正幸福”的家庭。
想要知道婚姻的問題出在哪里,首先要回答一個問題——我們為什么要締結婚姻?
或者,換一種說法,我們希望從愛情和婚姻中得到些什么?
很難發現完全不需要婚姻的人。即使有些人不想要婚姻,但是也一定需要愛情。
現在有很多的雞湯告訴我們,要自己自成體系,才能得到婚姻的幸福。
我不知道這種謬論從何而來,而且還大行其道。我不知道完全可以自娛自樂的人是否存在,但至少我是做不到的。
要是我在你身上毫無所求,我特么自己單著就好了啊。
其實,很容易得出的答案是,驅逐孤獨,互相支持,得到療愈。
前兩個需求,只要兩個人有一定能力,而且在一起就可以了。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是最后一個。
我們最需要治愈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偏執。
經常會發生這樣的故事。
有人連續談好幾次戀愛,發現自己喜歡的人永遠是同一種類型;有些人談了好幾次戀愛,發現自己永遠無法走出一個怪圈——比如說,和自己談戀愛的所有人,總是會移情別戀;和自己談戀愛的所有人,總是有家暴傾向。
這并非命運。這一切來源于我們的偏執。
一個人的童年時缺少什么,長大以后就會不斷地為這件事情而努力。幾乎每一個人的偏執背后,都會有一個能夠深溯到童年的原因。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當一個孩子小的時候,他媽媽一直對他不滿意。因為他一直沒能如她所愿,變成一個“優秀的”孩子。他長大后一定是無比渴求“成功”這件事情的。
不排除有那種童年生活幸福,長大成人后一帆風順的人存在。但是,絕大多數人,心里都有一個填不滿的黑洞。
當我們長大成人,有一定能力的時候,就開始往這個洞里面填東西。如果自己能夠填滿,自然會痊愈。但是問題就在于,有很多時候,這個洞是填不滿的。
當填不滿這個空洞的時候,行為就開始變得偏執。所謂偏執,就是說任何話,做任何事的時候,總是帶有一個唯一確定的目的。
當我們長大成人之后,會懂得掩蓋這些偏執。在枝繁葉茂的生活之下,很難看得清,我們在意的到底是什么。有時候,甚至連我們自己也會忘記。
但是,這些東西早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血液里,主宰著我們的一切行為。
《無聲告白》這本書,則撥開了生活的枝葉,讓我們看到,這些偏執到底是怎樣,一寸一寸生長起來的。
瑪麗琳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她的父親在她三歲的時候離開了她和母親。她的母親是一個高中家政課的老師,獨自將瑪麗琳撫養成人。她對瑪麗琳的期望,就是找一個優秀丈夫,做一個好的家庭主婦,終生奉獻給家庭。
然而瑪麗琳出于對母親生活處境的厭惡,極力想成為一個獨立的,優秀的女人。瑪麗琳上學的時候成績優異,遠遠超過她的男同學。她上大學的時候選擇醫學專業。因為“做醫生是她想象得到的最能與母親的生活方式拉開距離的職業。”母親也很開心,因為瑪麗琳在那里,將找到一個優秀的哈佛男人。
她在大三的時候戀愛了,對象的確是一個來自哈佛大學的男人,詹姆斯·李。然而他是亞裔,一個中國人。
他矮小,貧窮,但是她愛上了他。因為“他明白什么叫與眾不同。”
然而詹姆斯之所以愛上瑪麗琳,“因為她能完美地融入人群,因為她看上去是那么地普通和自然。”
詹姆斯是非法移民的后裔。在唐人街,有很多像這樣的非法移民,他們用的都是假的名字,希望不被發現,不被遣送回國。所以,他們拼命融入人群,極力避免與眾不同。
詹姆斯六歲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使他的父親和母親得到了愛荷華州的小寄宿學校的工作,分別在那里做勤雜工和廚房幫工。學校承諾,雇員的孩子如果能夠通過入學考試,就可以免費入校念書。
雖然學校的試題刁鉆,但是詹姆斯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了考試。他成為就讀該學校的第一位東方學生。
在學校的時候,永遠都有人研究他與別人的不同之處。他的同學是白人,而他是黃種人;他的同學的父母都身份顯赫,而他的父母是勤雜工。他躲在角落,極力想掩飾這一切,然而無從遮掩。他想融入人群,想變得與其他人一樣。然而,一直到他考上了哈佛大學,并且在那里呆了七年,還是沒能做到。
相愛是美好的。當他們相愛的時候,他們覺得在對方身上找到了自己缺失的東西。瑪麗琳認為自己找到了“與眾不同”,而詹姆斯認為自己找到了“融入人群”。
“他張開雙臂迎接她入懷的時候,感覺都像有奇跡發生一樣。在她面前,他覺得從容自信,這似乎是他人生中從未有過的感覺。”
然而,在相愛的時候,我們以為對方可以填補自己缺失的那一個部分。然而,事實是,你喜歡TA的那一個部分,可能恰恰是TA根本就不在意的。而你所在意的,恰恰是TA所排斥的。
詹姆斯最終沒能留在哈佛任教。瑪麗琳也沒能如愿以償,成為一個醫生。她懷孕了。
詹姆斯沒能得到美利堅的認可。甚至也沒能得到瑪麗琳母親的認可。瑪麗琳的母親一直希望,女兒能夠嫁給一個富裕的,英俊的,優秀的男人,并且把家庭當作一生的事業。
瑪麗琳也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她嫁給了詹姆斯,在一個小鎮上過起了相夫教子的生活。
在瑪麗琳二十九歲的時候,她發現自己變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家庭主婦。她母親在這個時候去世了——她自從結婚后,就再也沒有跟她母親聯系過。在她回去收拾她母親的遺物的時候,母親的生活再次攫獲了她。她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不要像母親一樣,只懂得做個家庭主婦。一生只關心三件事情:丈夫、房子和孩子。
她參加完葬禮以后,下決心去完成學業,離開家庭。
她不告而別。
而詹姆斯卻覺得,自己內心恐懼的事情終于發生了。
他想“當瑪麗琳回到母親家,在她的桌邊吃飯,在她的床上睡覺時,她一定覺得后悔了;她犯了多么大的一個錯誤,嫁給了他,而她母親一直是對的。她的這些感受在心底壓抑了很久,但是現在,重新造訪她母親的屋子之后,她想到了她,意識到自己再也不能壓抑下去了。”
當瑪麗琳終于回歸家庭之后,裂痕看似被彌補。兩個人對那件事情絕口不提。然而,那道看不見的裂痕卻在不斷變大,直到觸目驚心,無法彌合。
兩個人懷著各自的期待,開始將重心放在女兒莉迪亞身上。瑪麗琳希望女兒獨立,自信,與眾不同;而父親希望女兒能夠像一滴水一樣完美地融入人群。而兩個人的愿望如此南轅北轍,如此沉重,直到把女兒徹底壓垮。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
所以,“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本來就是一個偽命題。“無法相互理解,無法相互滿足”才是婚姻出現問題的真正原因。大家帶著各自的憧憬,共同組成一個家庭。每個人都希望從對方身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卻往往忽略了,對方也有自己的需求。我們用盡力氣呼喊,但是偏執是橫亙在兩個人之間的一座大山。當對方的聲音遠遠傳來的時候,已經只剩下強弩之末。我們只聽得到自己的需要,它們如此頑固,在胸腔中,在血液里洶涌澎湃,震耳欲聾。
我們越多固執,就離幸福越遠。
《無聲告白》這本書當然有更深刻的含義,種族,社會,愛情,婚姻,教育。但是這種種矛盾,最終都集中而尖銳地反映在這一家人的關系中。兩個人的家庭,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的縮影。
如果你已經成家,那你應當來看一看這本書。它大概沒有那么好讀,但是每一個字都讓人感到徹骨之痛。每一句話,都使人感到醍醐灌頂。
想要試圖解決你們之間的問題,請先放下自己的偏執。并且去問問對方:你到底想要些什么?
并且要不厭其煩地告訴TA,你想要的,我會無條件給你。我會無條件支持你。
一定要說出來,這點很重要。
我們各自都有自己的軟肋。這種地方禁不起任何一點點的擊打。你輕描淡寫地講出一句話,在TA聽來,可能就是一陣狂風驟雨。
好在,《無聲告白》中,經過喪女之痛,夫妻雙方走過長長的心路歷程,終于互相諒解。這互相的理解并沒有來得太遲:“黑暗中,他們溫柔相待,似乎明白彼此的脆弱和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