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以聚焦的體驗,對當前“原型”或者“特別意義的自體客體”的探索和思考。
元認知:對于思考的思考。
元認知監測涉及到主動的自我審查(self-scrutiny)姿態,這使得我們可以同時置身于自我的體驗之內和體驗之外。—Mary Main
因為專注、靜心而神入萬物,形成的視覺化表征,又具有啟迪和智慧的原型。——關于心象
關于自體客體:
神入-擬人是一個更為清晰的階段,這個階段。這是超出于擬人和意像的那種感覺的,而如實有般的受益。除了感覺上的細膩和深刻,更有心靈轉化的內容。有擬人化的部分在其中。這個階段融合了所有的感覺,是在集合的基礎上的生發出來的,里面有很多記憶,身體的或者情感的記憶,這部分記憶融入了以上的訊息中,慢慢孵化出來的確定的一體感,有的時候你會感覺她像你的守護神,有的時候她是你的小伙伴,而且你可以感受她的撫慰與照料。接近的一個體驗例子,“你內心中的小女孩”_更多的與人和情感相關。
這里描述的是更深入的,比起上文中的內心的小女孩的體驗,這是融合了對自然萬物的體驗之后生成的。
當你用自己的意識,和她對話,她似乎是一個女子或者任何一個可以與你對話的形象。也會有一些直覺和洞察的提升。同時也會有支持感、穩定感以及喜悅。這個時候會有初步的和天地自然萬物一體的感覺。這樣巨大的穩定感和被支持的感覺。
化象是一個簡潔的說法。有一個直接的體驗是你可以對這個客體有入神的了解和體驗。在文字表達上,會有擬人這樣的大量出現修飾。這個位置擁有前面的層次所有的元素。在這里較多的描述如榮格的原型學說。他以西方的諸多神話的原型來表示某種體驗和發展過程。解讀的同時指明了順序,然而也干預了理解。還有一個說法在自體心理學中提及,就是自體客體的體驗,那種幫助自己穩定的、持續的溫暖的、自己覺得自己是好的那種感覺。這些從感覺上的描述豐富了這部分。
我們的東方的文化原型更有自己的特色。
此處是自然生發的,只是溫柔好奇的等待著就好了。持中不松不緊,在前面的基礎之上多做練習,就有生成。關于此處,有很多冥想是有結構的、指導性的,而我認為是自然的,可以做結構的訓練,但是不需要去尋求。練習而不刻意用心的感覺。此處就是同步練習的去造作心。
這個象多是人的形象,也可以是虛擬的,比如女神、男神,這個象,用夢來理解可能會更容易接受。我有一個來訪者,她經常做夢,夢見滿是金光的佛陀,那個時刻她正處在一種不穩定中,她經受多年的抑郁癥的折磨,還有人際關系上的困擾,但是她的各種狀態很好,此時的夢中的佛陀給予她力量。事實上,在經過一年的咨詢之后,她發現她一直尋求的就是存在的力量感。那些表面的癥狀背后的。而這個象,是蘊含了她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啟示的。她在將要完成咨詢的時候,問我,怎么那些特別的象都不見了,我回應她說,那些夢中的象的感覺,我感覺到在你身上散發出來,好像它們和你融合為一起,你就是他,他就是你。她聽了之后,很感動,而且感覺很深刻,就是那樣的。
這個象,更多的是心象,就是那個深刻的感覺。似乎它就是那樣的,但是不是眼睛看到的。心里很確認。有時候是夢里的,有時候是生活中某個時刻,有時候是突然出現的。
例子:屈原的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戴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貍,
辛夷車兮結桂旗。
折芳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
路險難兮獨后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
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
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
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于山間,
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
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
飲石泉兮陰松柏。
。。。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后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
用這個方式試圖去理解一下屈原。很容易就能解讀出他的空間、感受以及處于山水之中人的心靈與自然合一的對話的場景。此時屈原之意識就是山神的意識,他們相遇與此,有一個神奇的對話。而聯接發生在此,此時的詩歌是屈原所做,更是“山神”所做,借屈原之口而得傳,生發出來的時間和空間是山神的生活世界,又是屈子的某個內心世界。
關于這個位置的佛學描述供參閱比照:
諸勝義諦是在顯現其的現量或分別中顯現為自相成就,并且,其又如現相般以自相成就,因此,是顯現方式和存在方式相符順之法。較此,諸世俗諦不在現量中現起,而是在分別中現作自相成就,它是顯現方式和存在方式不符順之法
—《因明學入門》[毛爾蓋三木旦]
注釋:現量,直接的感知,直覺。
我記得有一些團體在做培訓時候,喜歡讓人閉著眼睛,做引導語似的形成某種像。他們好像如實的看到,這樣的的形成,就是說明我們人人具有這樣的能力。這個位置的象,有一些讓人困惑,可能用感受來體會是更好的。聯想:在一系列的練習和引導下形成的象,盡管怎樣的穩定和美好,某些時候,還是要任其流轉和變化的。不要留于此。這樣的象與我描述的并不同。
幻覺:
幻覺是當沒有實際的外部刺激存在時,類似感覺的體驗。這種感覺清晰又生動,具備正常感覺所有的一切因素,并不受自主控制。。。幻覺必須出現在清醒知覺狀態下;。。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幻覺也可以是宗教體驗的正常部分。
—《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
幻覺,是具備正常感覺所有一切因素。就是說,我們的眼睛親眼看到。耳朵聽到。是分不清真實和感覺的區分。化形成的心像是不同的,是內心知曉發生了什么,而且體會的同時也區分現實的。
泛靈論
把人的屬性賦予非人類實體上,以此來防止人類的沉淪。。雖然這種機制在成年精神病人中比較突出,但是在正常小孩身上也很常見。。。作為對悲傷的一種防御方式。。
—《心靈的面具101種防御機制》
再對于這幾種不同的體驗區別如下,化相形成的體驗是主動的,自己是清晰的,需要的,而且有種子做引導,是一種經驗流與意的融合;這種體驗帶給自己的是休息的、智慧的或是整合的,對于身體、意識等是放松的,自己進入和出來是自由的。而精神病性的幻覺是被動的、感覺到迷失的、混亂的和不確定的。
對于泛靈論的說法,或者也是一種解釋。比如各種童話、神話、少兒故事都是泛靈的,或許這也是治療的一種可能。退行至自我保護的泛靈期,在此重新自體客體內化和建立各種關系。泛靈的感覺是兒童認知的真實感,在他們的世界中,確實就有如此的感知覺。化形成的像,一方面與那樣的真實感相一致,另一方面是有清晰的了解的。這樣的一個感覺和邏輯的同時存在的不同。一個故事:來訪者講述她小時候的一個經歷,父母不在身邊,她在黑暗的屋子里,很害怕和擔心。但是,她會點起煤油燈,她確信,當她點起燈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小精靈,陪伴她和保護她。這樣的溫暖陪伴她度過了童年時期。她后來獲得一個感覺的穩定源泉:當有光線存在的時候,她會特別的穩定和踏實。在長期的咨詢后,她這部分開始內化:光明和穩定的感覺進入心里,她不再害怕黑暗。她已經和“小精靈”以及相關聯的特質“合一”。
很重要的另一個方面是這種化的體驗的感覺退出是方便的,快速的,現實感和想象感的區別在此。如果感覺受到影響很大,或者退出比較慢,則要注意自己練習的時間。
還有一個就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爭論。關于這個是毫無意義的。用相遇的理論來說,兩者談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兒,而且兩者都對或者都錯都是可以的。一個是從認知層面,我們說的分析和評論一個事情,這個多是居于客體世界的經驗來分析判斷,另一個是從體驗和感受層面,模糊的感覺,即使語言化,也是在表達自己知曉的內容,這個更多的是從主體的感受層面來了知。這兩個領域很難有交集,除非是到了某些更為深度的點上相遇。
神入的能力。被用作觀察復雜心理狀態之外的領域。會導致一種對現實的的前理性的、萬物有靈的知覺能力,以及認知上的幼稚癥。-Heinz Kohut《自體的分析》
對于科胡特的說明,他的理解,一個是知覺能力的提高,他用到了一個詞:前理性;另外他提到了認知上的幼稚,那么事實上,這樣的幼稚有時候會在表達中顯現,同時更多的對應于感受又不是這樣。在這樣的矛盾性中,有一個“顯現方式和存在方式的符順之法”。為了描述這個,用一個詞“返身”,或者說是:我是這樣的,感受其中的喜悅;非是這樣的,更理解現實的,更多角度的看待這個事情。實際上是一種神入的能力。
神入,又稱為共感或者共頻,在這個位置上,確實也有共感的部分。化而成象,感到的更多是自己內心的溫軟的部分,人性的部分,即使從外在非人的客體上。這是心里原本就具有的部分,借助于外在的看到而映照出來。這個地方,我更多的傾向于人本的觀點,人人皆具有這一特質,只要更多的去映照,而自然顯現這一個部分。這一部分的內容可以用于藝術創造、關系的處理等。
從發展的觀點,生物經由無機物到有機體,再到有情的人。這個意識流動的象出現,也是出現了人,這個里面蘊含一些關系。我想,內心出現了“心象”,也是某種意義上與世界建立鏈接的開始。當內心中有豐富的眾生時,你便與豐富的眾生一起。當內心中有廣袤的宇宙時,你便有深邃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