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美食家袁枚先生說:“雞功臣最,諸菜賴之。”
據(jù)說,歷史上有案可查的雞饌就達數(shù)百種之多,八大菜系十六幫別,名菜譜中都有雞的身影。如果每天調(diào)換菜譜,一年半載都不會重復(fù)。
當然,雞饌之南北烹理大異其趣,相對而言,南雞們更講究鮮嫩求工,北雞們則不免相形見絀。
《齊民要術(shù)》記錄了六世紀間黃河流域的飲食民生,其中關(guān)于雞的食譜只有雞羹、蒸雞等寥寥數(shù)種,遠遜于鴨鵝牛羊,可見北方自古以來,雞饌就不發(fā)達,遑論求工。
清際同、光年間,杭州有個潘廚子,以烹調(diào)著名。當時,楊石泉制軍昌浚時為杭州守,非常賞識他。之后,楊擢拔為陜西巡撫,潘廚子運來粗布數(shù)疋及冬菇獻給楊石泉。
楊問之曰:“冬菇,吾知浸醬油其中,甚善也。布何為者?”
潘廚子曰:“小人非獻布也,蓋沁雞汁于布中,干之。大人至北地,或止頓荒僻處,不能時得佳肴,試翦此方寸入沸水,無殊雞湯矣。”
這應(yīng)該是最早的“雞精”制品了。
此事后來被單田芳先生改頭換面收入評書中,成為慈禧太后窮奢極侈的罪證。
楊巡撫用沁了雞汁的粗布煮湯,算是因陋就簡,但李鴻章這位中堂大人喝的雞湯,也不過如是。
史料記載,他做直隸總督時,經(jīng)過某地,縣令精心準備飲食,一道雞湯就用三五只雞來烹制。卻沒想到仆人告訴他說:“汝等所進之肴,中堂實不能食,已受餓矣。”
縣令十分惶恐,于是賂賄廚子,跑到廚房里看廚子怎么操作。但見以一雞煮湯,湯剛好,廚子即舉碗飲之盡,乃摻水入鍋中。
縣令大駭曰:“吾三五雞制一湯,中堂猶曰不可食,汝乃以此進耶?”
廚人睨視,咍之曰:“如汝言,彼在外得飲如此佳湯,將來回署時,我更以何物供給之耶?”
如果喜歡請點個贊。
如需轉(zhuǎn)載請獲取授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