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瓊海回來,我們在動車站旁邊等出租車,排在前面的是一個皮膚白白的女生,身材豐滿圓潤,偶爾和同伴嬉笑,說著一口聽不懂的不知道哪國的語言,混雜英語。
看著他們一行人,居然有種眼睛一亮的新鮮感,好久沒有看到正宗的城市氣質的人了。我不是對市井和鄉土有別心,只是對來自兩種不同北京的人,去哪剛生
在一些縣城里,總有那么一些人,在市井人群中很容易被辨別出來,原來的人跟人之間的差別真的可以靠視覺。那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我們稱之為氣質。
心理學上說氣質是人與生俱來的,沒有好壞之分。而氣質又是人格的一部分,影響因素歸因于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婚才能更具說服性。
從大環境里來說,大城市里條件優越,視野擴大,有更多的學習機會,但同時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也存在更多的競爭,他們骨子里就有一種強勢,成就他們一系列的生存機制。
而小城市里的人,由于條件所限,學校教育跟大城市里的孩子存在差別,他們不用因為誰誰家的孩子拿了奧數獎而成為家長們的談資,大部分時間和大人們一樣,生存是他們面臨的第一個現實。
吃不好,穿不好,是農村孩子造成自卑的一個潛在因素,沒有誰把這個話題直截了當的攤在同學的面前,但卻在無意識的影響著他們的心理。
當大城市里孩子來到了小縣城,由于環境的差別,通常會有一種無意識的優越感,這大概也是他們容易被辨別出來的原因之一。
還有一種情況是,小城市里出來的孩子有一種拼勁,在社交中,仿佛要把全部的能量揮灑出來。而大部分的大城市里的孩子話很少,云淡風輕,不慍不火,給人一種,我見得多了,什么都不care的感覺。
以上幾點只是我個人的一些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