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千萬北漂大軍里的個體一樣,我看到更大的世界后,開始青天白日里做夢。
抬頭仰望,只有狹小逼仄的天空,在穿透云層縱橫交錯的樓宇間,滑稽,壓抑,困惑。
走出家門,我得以觸及更大的世界,見識了很多不平凡的可能,卻也看到更多平凡的掙扎。
發大志愿者,路途漫長,請做好準備。
或者,請你接受平庸。
2.
「努力」這件事兒,很多人在講,還會被一直講下去。
為什么呢?
世界發展到此,也算上繼續發展的未來,分化出兩種人:窮人和富人。
從運動的角度看,回到一開始,大家都從一個點開始,在一條橫線上勻速運動。慢慢有些人不安于現狀,通過接觸環境、利用環境、自我改變不斷積累勢能,到將滿或溢出的時候,完成動能轉化,獲得加速度,越跑越快,越來越遠。
這是「努力」的過程。
將橫線上的點縱向投射出來,因為每一個點的人數不同,生成一條凸的曲線,兩頭低,中間高。前面的人擁有更多資源,創造更大價值,繼續推動進步。
二八法則說,有限的資源下,只有去頭部,才能獲得更多機會、更多資源,產生更多可能。
處在中間點上的人,很想要往前面去。
一部分人開始很努力,理解道理,學習方法,付諸行動。不斷有人加入,「努力」之勢蔚然成風,改變自己,勢能增加;也改變了環境,帶來新機會,有人抓住了,獲得巨大收益。
大部分人,沒抓住,還在原地,被大潮趕著走。
得到了不少,失去了更多。
3.
講一點很喪的東西,足夠真實。
大學期間,有一個室友W,學習認真,四年下來獎學金助學金補上了學費。
每天三點一線,教室,圖書館,宿舍。
不談戀愛,不參加活動,飯局酒色更不用說。
有一次網球課,我跟W對打,那時候都剛練沒多久,說不上「技術好」「殺傷力大」。他發球力度很大,我接著費勁。有一些沒發好的球,我得了便宜,他就比較懊惱,嘴里念念有辭。
他很想贏。
每一學期的大小考試,我多少有些緊張,因為沒有太認真學,沒留太多時間復習。又或許是我把時間給了「考前突擊班」,畢竟有些同學一學期的有效學習就是臨考前的幾天突擊,我無償分享,因為喜歡,就做了。
每次都見著W拿一本書出去,然后我在自習室見到他。他比我學得好。
考試結束,他幾乎不跟別人討論考試細節,你若追著問,就會得到相同的回復「考得不好,好幾題不會」「考得不好,好幾題做錯了」,好像已經提前知道了下一次、下下次的結果。
有趣的是,幾乎每一次考試W都名列前茅,考得稍差的時候,對著做錯的地方,懊惱不已,能持續好一陣子。在他那里,「分數」很重要,或者說「結果」很重要。
他不想輸。
慶幸那些時光終于沒有辜負他,研究生去了南理。
畢業之后,我跟W就斷了聯系,后來我了解到,很多人也都跟他沒了聯系。
4.
上周,我在一個大學同學群里了解到W的動態。
研究生畢業以后,W去上海找了一家國企性質的軟件公司,任務不多,強度不大,每天四點半就可以下班。
按理說,這種清閑生活應該是很多人想要的,但結果卻并非如此。
渾渾噩噩過了一年,談及的莫不是工資低,沒有什么成長,那里的環境不適合自己,所以找他朋友支招。
他朋友打趣說「這么輕松的活兒多少人想去啊」,我聽著笑笑。玩笑終歸是玩笑。
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建議?
5.
先講另外一個人。
看過我之前文章的讀者,應該知道宣關。過兩年可能就是宣局了,說不準。
我跟他混上是在「考前突擊班」,我算是老師,他是學生。
國字臉,頭發濃密,厚胡茬,戴一副金屬框眼鏡。好光膀子,大褲衩,趿一雙人字拖,體態豐滿。說話時,聲音渾厚,面帶笑意,眼睛里有著厚眼鏡遮不住的精光。
他爸在公檢法體系,受此熏陶,耳濡目染,他早晚也要去。
大四那年國考,順利進入體制內,在一個三線城市的海關部門。如今體制內的福利已不如從前,他每年卻有著30w+的收入,那天他在群里說出來的時候,我是有些震驚的。
平日里飯局牌局,大小無數,桌子旁的好友不在少數。打各路游戲,約各路炮友,課堂上少見他,Dota里的ID倒是經常在線。就是這樣一個逃過課、掛過科、談過戀愛的人,畢業后卻做著輕松的事兒,拿著不少的錢。
轉而又釋然了。
努力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聰明人一定會有錢。
現在你給的建議呢?
6.
忽然有一天,世界變得復雜起來,看到更大世界的人開始很焦慮。
看不懂了。
邀約飯局,工作比較忙,這次推了,下次再約;
沙龍講座,工作比較忙,這次不去了,下次再去學習;
活動聚會,工作比較忙,好不容易周末休息,就不去外面蹦噠了;
讀書寫作,工作比較忙,學兩天停三天,有時間再讀、再寫吧;
……
一下子所有不能做的、沒時間做的,都怪上了「工作忙」,看看工作本身。既然這么忙,那應該做出很多成績了吧,薪水漲了嗎?職位晉升了嗎?天天加班嗎?做的開心嗎?
當問題被提出,說辭轟然倒塌。越具體,越回答不了。
今天的朋友飯局不參加,明天的好友聚會又有事兒,周一到周五除了「要資料」「求幫忙」「借點錢」外,聽不到「早」「忙不忙」「出來說說話」,好朋友慢慢疏遠了。
一個人的時候本來就容易懶散,思考就更難了。沙龍講座去得次數越來越少,失去了很多交流想法的機會,也無法積累更多有效人脈。
宅在家里,各類社交活動都缺席。在群里,在直播平臺,看那些摸不著夠不到的虛幻,卻還樂此不疲跟朋友傾訴單身至今的苦楚。愛情不在發光屏里,休息也不止是睡覺。
讀書寫作不能堅持,書一本本、一摞摞的往家搬,丟在角落里,落滿灰層;公眾號的數量從1到10到100,未讀消息也從0到9到99;各大知識平臺,花了不少錢,那些免費資源,也成G成G的往硬盤里塞,不知道最終看了多少,倒是有些賬號早已遺忘
……
越來越多的人不是在努力了,只是說著「改變」的詞兒,做著「模仿改變」的事兒。
7.
兒時家里拮據,沒有蘋果樂高變形金剛,但有黑白電視葫蘆娃西游記,雖然簡單,也多開心。那時候,讀書少,閱歷淺,眼里全部的世界就是家,學校,鎮子。
煩惱始于比較,被范圍影響。舊時的比較,跟周圍的同學,跟鎮子外的縣城,彼此默契一致,大家或多或少都活在別人嘴里。寒門孩童,學習改變命運,又是基礎教育,沒有太多選擇,倒也都差不多,沒覺得誰比誰更高級。慶幸的是,父母雙親對自己有期望卻不過高,于是少年時代基本沒有感知到煩惱,平凡長大。
小時候有武俠夢,會使一招龍騰術,打怪升級改變世界拯救蒼生。可以做夢,大家都有夢,醒來還可以繼續笑。
長大后,從家里識字到北漂工作,讀書閱人更多,單純的快樂卻消失了,開始焦慮,開始青天白日里做夢。
看著別人的生活,開始想象自己未來的生活。相信現在的生活不算真的,未來和遠方才算,相信生活中存在一條線,線的兩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去不了的那一頭就是想要的。別人的每一點進步都在往去往線的那一頭,而自己仍停留在原地,愈加煩惱、不安、焦慮。
像我一樣的「白日夢」患者有很多。
現在,還可以做夢,夢醒了呢?沒有人安慰,只有原地踏步冰冷的現實,眼角的淚痕消失不見,夢終究是夢。
8.
道理聽過很多,方法學過不少,卻基本沒做過。
經常可以聽到兩類論述,一是不知道怎么做,沒方法;二是沒堅持下來,太累了。
不是「沒方法不知道怎么做」,不是「太累堅持不下去」,是生活沒有打疼你,是你不知道為什么要改變,是不具體要變成什么樣。
看看真正努力的人。
每天晚上回到家,打開書桌前的那盞臺燈,花半個小時錄制每晚的中文雙語睡前故事,群發到微博上。每一段故事的時長正正好好是60秒,一秒不多,一秒不少。讀錯一個詞要重錄,錯了一秒也要重錄。每天6點起床后,也會重復這個過程,沒有任何人可以幫我,哪怕只睡了兩個小時,我依然會自己錄好語音進行推送。
7年,2000多個日夜,彈指即過。
這是艾力,新東方的一名培訓講師,他因為「需要」堅持做這些事,他成功了。
一個同事G,Android研發,94年的小伙子,并沒有多聰明,卻對技術不斷追求。
大學開始寫博客,他跟我聊天,說的最多的是「寫代碼」。中午飯點兒,叫他吃飯,若是正在寫某一段代碼,他就不會中斷,讓我們先吃。晚上下班回去,十點研究算法,寫代碼到凌晨一點。還有一次內部比賽,他因為沒有在技術上給我太多幫助而深深自責。他因為「喜歡」做這些事,很輕松堅持著,他有自己的成功。
好了,停一會兒,問問自己。
也許,我真的沒有那么「努力」,或者,我還沒做好「認真努力」的準備,又或者,我可能不需要努力去改變。
如此,就把禁錮摔碎,承認自己平庸,接受平庸的自己。
9.
前幾天在知乎上讀了陳海賢老師的新書《幸福課:不完美人生的解答書》,有一段關于「接受平庸」的論述。
接受平庸不只意味著停止奮斗或折騰,有時也意味著接受自己的限度,放棄虛幻的主角光環,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
開始以包容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開始慢慢接受自己,開始嘗試去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這并不代表我會向這個操蛋的世界投降。我仍然有著一腔熱血,一切由自己的內心出發。
接受平庸所邁出的關鍵一步,不是放棄努力,而是放棄對自己的幻想,回歸現實。對個人來說,無論現在有錢沒錢、正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跟誰結婚,你都只有一種生活,那就是你現在正在過的生活。別的生活只存在幻想中,無論它是好是壞、平庸不平庸,都沒什么意義。
如果只有一種「平庸與否」的思維,生活便被限制為兩種:一種獨特宏大,一種平庸無奇。于是得出「前一種人生值得過,后一種人生不值得過」的單一結論。
當我們這樣評判生活時,就扔掉了很多重要的,卻不能用「平庸與否」表達的東西。
愛,內心,簡單,快樂,莫不如是。
10.
發大志愿者,路途漫長,請做好準備。
當你不滿足于現狀,期望謀求改變時,請你先想幾件事:
1. 為什么要改變?
2. 改變成什么樣?
3. 如何去改變?
對這三個問題的依次思考,旨在完成why、what、how從抽象到具象,從想法到執行的自我變革。
請一定注意順序。
變革開始。
1. 如果沒想明白「為什么要變」,那就先維持現狀。為什么要變呢?因為不喜歡現在的樣子,因為需要的比現在更多,到第二步。
如果非要去變,就成了模仿努力,因為不清楚內心的聲音,就看不見改變以后的樣子。
2. 明白了為什么要變,就可以不斷勾勒出「改變后的樣子」,樣子是目標,進而指導行動聚焦。目標越具體,行動越聚焦。到第三步。
3. 關于工作,「怎么做」的第一步是找到自己喜歡的。先進入一個行業,然后在行業內摸索,直到找到真正喜歡的。
3.1 如何選擇行業?先有對自我特征的認識,然后匹配行業的特征。匹配過程,回答三個問題。行業為誰服務?服務的價值在哪兒?愿不愿意服務,認不認同這個價值?都清楚了,結果就有了。
3.2 假如都是否定的答案,那就找一個自己需要的,自己創造一個目標。還是一樣的原則,要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像多少錢,多大房子,多高職位。
這是你需要的變革。
11.
「怎么做」靠「為什么做」驅動,才能持續。「喜歡的」會更容易堅持,「需要的」會更累。
改變很辛苦,努力需要堅持。
你想,就能做到。
如果不想,請你放棄模仿努力,接受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