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教學相長,當了一年了培訓老師后,真正明白了這四個字。
以前,我所理解的教學就是知識的傳授,要把孩子需要的知道盡可能多的教給孩子們,只要孩子能夠吸收消化我們的知識就是學有所獲。
后來在工作中的反思和通過平日的閱讀,我才認識到,當一名老師,絕不能僅僅當一個知識的搬運工。對于一個孩子來說,觀察、思考、閱讀才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
思維的起源離不開觀察,教會孩子們如何觀察自然界的事物,從自然中獲取智慧之源。
如果能讓孩子學會用觀察五寶——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去觀察自然,孩子們的語言和詞匯的儲備量就在不經意中有了大量的提升。
在生活中,人會常用“察言觀色”來說一個有眼力,而這個有眼力,其實也就是這里所說的觀察能力,一個會觀察的人,他更容易看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了解到這個世界的復雜性,從而能夠多角度去看問題,也容易理解人與人的差別,成為一具富有同理心的孩子。
情商也就是這樣隨著觀察能力的提高而提升了。
為什說思考也很重要呢?
知識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一個好老師要在紛繁復雜的知識中把握知識與知識內存的邏輯規律,教會孩子學會去掌握規律性的東西。
孩子們不是被填塞各種各樣知識的機器人,如何孩子能夠把握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孩子們就會少很多記憶方面的腦力勞動。
一個思考的孩子,更容易將所學的知識進行遷移,各種知識之間不是獨立的,而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些知識有著內在的邏輯規律。孩子們如如果把握到了這些規律性的東西,他們就會舉一反三。
比如一作文課上,以打氣球活動為載體,教孩子如何進行場面描寫,如果孩子能夠把場面描寫的方法很好的掌握時,他可以把這些方法運用到任何一個集體活動中。比如拔河、踢球、升旗……,而不善于思考的孩子,你教他什么作文,他就只會寫同樣題目的作文,而不會把所學的知識進行舉一反三。
一個愛思考的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善于解決問題,優化學習方法的孩子。而一個人能力往往也是取決于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
讀過很多名人傳記后, 發現這些名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就有一個共同之處在于他們都善于思考。一個善于思考的人,會善于發現自身的問題,也會發現所在的組織的問題,所處社會的問題…不僅是發現問題,他還會解決問題。
第三點是閱讀的重要性。
以前認為有些孩子記憶力不行,主要是遺傳基因的問題,很難去突破和改善。
讀了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后,才了解到記憶力可以通過閱讀去改善。
書中所說記憶力分為兩種,一種是有意識的記憶,一種是無意識的記憶。有意識的記憶是通常是在學習中刻意地記憶,而無意識的記憶閱讀材料中的一些內容,因為反復出現或是因為看的次數多,自然而然就記下來了。而那些記憶力不好的孩子,要更多的靠閱讀中的無意識的記憶來改善。
不管是什么科目的學習,閱讀都可以幫助孩子們更好的學習。
在學校,語文老師反復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其實閱讀的重要性,對于任何知識的學習都非常重要,只是其實科目的老師提的較少。例如對于數學的學習,如果一個孩子閱讀過關于阿拉伯數字的來源,圓周率來源等方面的書籍的話,孩子在學習相關知識的話,所耗費的腦力勞動就相對較小。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對于同樣的知識,孩子們吸收能力千差萬別了。
所以說觀察、思考、閱讀這三種能力,對于孩子很重要。
當然,它們對于成人也非常重要。如果誰能把三者做好,他一定是一個有著非凡智慧的人。
而這三種能力的培養離不家長的努力。
記得有一次孩子們講《孟子》中的一篇《登泰山而小天下》時,文中有這樣兩句話“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當我們看了大海之后,你再也難以被大江大河湖泊所吸引了,當你師從于圣人的門下時,你再也難以被其它言論吸引了。
孩子們的學習不僅從課堂上學、書本中學,還從周圍環境中學,遺傳因素對于孩子們的影響是不可改變的。
但是其它影響學習的因素是可控的。選擇在哪里居住,選擇和什么人交往,選擇什么樣的學校,選擇什么樣的書籍……
如果做家長的肯努力,一定能夠選到心儀的外部環境。
簡單來講,就是盡可能地讓孩子獲得好的教育資源。好的教育資源孩子們受益良多,好的教育資源意味著好的教育理念,好的老師。好的老師,不管是教孩子們觀察,教孩子們思考,還是教孩子閱讀,他們一定會有更好的方法。學習有方法后,孩子們省下更多的時間去休息、娛樂、交友……勞逸結合后,孩子們學習起來也會更輕松。
當然,觀察、思考、閱讀能力,除了改善外部條件外,做家長的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家長的建議這樣寫到:家庭的智力氣氛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兒童的一般發展、記憶,很大程度取決于:家庭的智力氣氛如何,成年人讀什么,想些什么,以及他們給兒童的思想留下了哪些影響。
因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重在家庭教育,做家長的不要放棄自己的成長,你的成長可以更好的帶動孩子的成長,身教勝于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