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較懶,很久沒有更新理論文章了,今天繼續更新《誤判心理學》,今天講一些過高定位導致的誤判以及“啟發式”誤導的一些案例。
有人等著看笑話,說我預期計劃做的的很好,但也只是曇花一現,確實,很多人只是一時興起,高談闊論,我也差一點點淪落為這種人。但今天我媳婦突然的一個行為,讓我感覺,我改變了她。
今天星期天,我們照慣例要帶娃出去浪,因為擔心中途無事可做,我媳婦給我說,你開車回去給我把那本《親愛的安德烈》帶上,我抽空看看。聽到這話,我雖然當時沒有表現出驚訝,但是在回去取書的路上,我確實感覺到,我影響了她。以前是我自己一個人很尷尬的看書,現在是我和她一起看書,各自發表言論。改變源自一點一滴,我很開心。回到主題。
過高定位的問題,研究表明人們一般情況下,在容易的事情上,過高定位自己,在困難的事情上過低定位自己。過高定位自己有助于保護和提高自己的自尊,但這與決策無事于補。
在第二章中,我們主要介紹了啟發式的概念,意思是人們在做出決策時會依賴很多簡化的策略或經驗方法,他是人做決策的一種機制,以一種隱式的方式來指導我們做出決策的準則。再接下來來的幾節課中,我們簡要的介紹其中10來種啟發式決策,我們先來介紹易得性啟發式。
什么叫易得性啟發式,通俗地講,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導致我們做出決策的依據,比如說,下邊有4類世界致死因素,你覺做一個排序:1. 肺癌,支氣管癌、2..營養不良、、3..呼吸感染、4.戰爭,沖突,給他們做一個排序,你認為那種每年致死率最高?答案是呼吸感染每年致死人數高達350w,戰爭18.2w,那為什么我判斷時戰爭導致致死率高于其他呢?(我自己的判斷)。
原因在于我們日常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戰爭死了很多人,其他的相關信息我接觸不多(這次的Y情除外),你要知道,當我得知M國每年死于感冒的人多達十萬人,我整個人是懵的。
說這個案例是想說,你對一件事的判斷、決策有很大一部分是源自你所接觸的信息,這個就叫易得性啟發式。
這個案例最經典的就是“瑞德鞋子炸彈”案例,是指我們在通過一些重要場所都要脫鞋的案例,起因是這個人在一次恐襲中,在鞋子中放置里炸彈,這導致大肆報道,使得人們認為在鞋子中存放危險物品的概率要高過其他物品,這件事爆出之后,幾乎在過飛機安檢的時候,都要拖鞋,都是拜瑞德這個人所賜。
還有一個案例,給你念100個人名,男女各占一半,但女性名字中名人所占比例更大,念完后題目是男女誰的比例更大,你的答案大概率是女性,這也是比較典型的。
那這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關系呢?嘿嘿,其實是有的,舉個例子,我們日常工作中,不免涉及績效考核,半年一次,我就親身遇到幾次,最近的一次情形是這樣的:按照項目完成度,半年考核一次,達成目標的會給予2個月工資的獎勵,這很讓人興奮,但最后的結果卻不令我滿意,原因就是前4個半月我都是保質保量完成任務,甚至是提前,但最后一個月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指標,結果是指給我0.5個月獎勵。
這說明什么問題?這就是典型的“易得性啟發式”在發揮作用,人們總是會根據自己最熟悉的信息來做決策,什么最熟悉,最近最頻繁接觸的信息就是最熟悉的信息,決策者根據這些最近、最熟悉的信息做出的不合理的決策。
再比如說,你在面試中,你作為一個考官,如果你設計一個考題環節,讓面試者羅列自己成功的案例,一組要求羅列3個,一組要求羅列6個案列,在這兩組對照試驗中,雖然第二組羅列的成功案例要高于前一組,但第二組面試者較第一組表現出更多的不自信,原因在于第二組的難度更大,所以面試是一個技術活,有些公司以面試挑戰面試者為樂趣,更希望問倒面試者為樂,其實更應該考慮面試者心理,這樣才是更人性化的公司。
今天說的有點散,歸一總結一下,我們所有人都是無知的,在你做出決策,或者誰急一個決策規則之前,應充分考慮是否是出于信息的易得性。這需要對自己有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