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非常有意思,初讀下來是描述父親、母親的愛區別,以及孩子成長對愛感受的變化。但拓展思考去,其實可以發散很多內容。
文中把父愛、母愛類比成了很多東西,闡述了在成長中的作用。其實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就非常有趣了:如果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缺少了父愛/母愛,會有什么表現?
如果僅用這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先整理文章中關于父愛/母愛的作用解釋:
①母愛:母愛就是嬰兒的食物;母愛是一種稱贊、祝福;母愛是故鄉、大自然;母愛無條件。
②父愛:父愛代表思想的世界;父愛需要靠努力贏得;父愛的本質是順從;父愛有條件。
如此梳理一下,結果就顯而易見了。母愛更像一種基于“身份”的愛,無條件得到,不需要付出;父愛更像一種基于“努力”的愛,需要付出才能得到,需要順從。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缺乏這些,其實就是在單親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我想大概會是這樣:
(PS:對作者如此劃分父愛、母愛持一定懷疑態度,需要更多行為研究、理論支持。尤其是現在社會中,家庭環境似乎并不是一定是這樣。一個剽悍的拳擊手,也可能會無限制地寵溺孩子。)
只有母愛:會覺得什么都太容易得到;以自我為中心;漠視他人感受和規則;沒有自我判斷力。
只有父愛:會覺得什么事情都很難、容易放棄;很容易達到精神崩潰的閾值;暴躁和發脾氣。
當然這些只是我一些延伸的想法,可以說很片面。人的成長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環境的影響也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更多實驗數據、行為觀察才能得出結論。
好像不自覺就轉到其它話題的討論了,接下用萬能寫作法拆解片段:
選取單元: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始)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終)
觀點: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
這篇文章比較難選,整體內容都是觀點和結論偏多,這兩者之間有時候邊界也難以絕對劃分。故而選了最后一段來拆解,這一段的觀點比較容易理解,簡言之:一個人成熟的人,即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
案例:
這篇文章的案例不是常見的:故事、經歷類型,是除了作者觀點之外所用的引述、理論。
這是案例的部分為什么讀起來像觀點的原因,因為本就是觀點,只不過是引述了別人的。在別人文章中是觀點,在此卻成了案例。
① 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备赣H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
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p>
② 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通過合并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筑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所以我們在寫作的過程中,也要注意引述,借用他人觀點時能加上令人信服的案例時最好的。否則文章會充斥大量主觀觀點,欠缺說服力。
總結: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系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系,最后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與文首討論同,人的成長過程非常復雜,除了生理外心理也需要成長。這個過程,母愛父愛缺一不可,不然也許性格構成中會欠缺某些維度,最后導致無法融入社會和環境。
最后關于心理學,想起了以前在學校經常跑到其它學院聽課,有些理科教授對心理學嗤之以鼻,覺得這東西就是偽科學。說不出參數、拿不出分子報告,堪比江湖醫術。但心理是一個難以捉透的東西,實習的時候見過許多病人求醫治病,跑遍五湖四海,還是治不好,回家沒過多久居然就自己康復了。
寫作也是如此,很多課程會教你如何使用模板、套路,但遇到實際問題卻始終搞不定。用盡這些后,也許你會發現,可能遠遠不如有經驗的人一句我覺得,來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