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洗漱時對大旭說:“我打算后天去保定,你和爸爸在家一天。”
只一句話,勾起了大旭的舊恨新仇。臉也不洗了,鬧起情緒來。嘟嘟囔囔,吵吵嚷嚷,就那幾句話:“為什么你每次出遠門都是帶二旭不帶我?”“上次回來不說過了嗎,下次光帶我出門一次,把愛給我補上!”我反復勸慰,“你不是要上幼兒園嗎?”“下次有機會一定帶你!”但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和作用。
大旭怒氣很深,怨我不帶她出去玩,怨我帶二旭出去次數太多。最后嚶嚶地哭了起來。“你們知道我最喜歡出去玩了,還不帶我去!”“那下次我再也不去玩了,你們去吧,把我自己留在家里算了!”她的每句話,我必要回應,否則她會更生氣。
如同戀愛中的戀人,哄勸委屈的小女友,她的怒氣撒不完,我就要繼續哄。我寵她,縱容她,一個不字也不說,一句逆她的話也沒有。十足的耐心。為了防止老公嫌煩,突然吼一聲。我還悄悄和老公打了招呼,不許嚇唬大旭。老公順水推舟,賣乖道:“怎么可能?我的閨女!”
哄了大概有半個多小時,到睡覺前,女兒還沒消氣,我跑過去,賤賤地親親她,抱抱她,她推開我,我又迎上去,繼續表示對她的愛和親昵。我知道她心里雖有怒氣,但對媽媽的愛是不會排斥的,她的怒氣在一點點消融。
每逢大旭有怒氣,我差不多都能拿一百二十分的耐心。不以壞情緒對抗孩子的壞情緒,也很少以我的怒氣來壓制孩子的不滿。尹建莉老師最近推出了戒吼28天報名活動(收費的),并不是我排斥收費的東西,而是,我很疑惑:如果真的愛孩子,難道還要花錢去戒吼嗎?如果真的愛孩子,讀不懂孩子鬧情緒背后的原因嗎?如果真的愛孩子,既然讀懂了孩子鬧情緒背后的原因,為什么還不控制自己的情緒,還要以爆制爆呢?
大旭此次鬧情緒的原因,一是她覺得我太寵愛二旭。二是她喜歡更大人去更廣闊的世界看看。
關于姐弟倆爭寵這事,我可以多做些讓大旭感覺我更寵愛她的事情(其實做母親的,基本上分不出來寵愛誰更多些,不過是哪個孩子更需要時,就給哪個孩子多些愛)。但是帶她去更多更廣的地方去玩玩看看這件事,我們確實做得不夠。這兩年二旭小,基本不具備時常出游的精力。二旭慢慢長大了,這是我們需要彌補孩子的。
大旭的委屈,我深深的懂。我小的時候,也非常喜歡出去玩。但我的母親,總是抱著封建殘余的思想教育我們:“小孩子,不在家好好呆著,總喜歡出去瘋。”無論是小孩子,還是女孩子,生活中都要恪守一定的規則。后來,我們漸漸長大,母親的思想才逐漸變的開明起來。但是我們小時候她的許多封閉觀念對我造成的影響卻久久揮之不去,這些觀念對我的塑造,有好的,也有壞的。
我媽媽姓孟,50年代出生。她生在一個封建衛道士思想殘存的“孔孟之家”里。盡管封建社會被打破了,社會在以驚人的速度在變化,但是“家教家風”的影響卻要比社會風氣更久的遺留在一個家族里。
我媽媽的爺爺,是她家的一家之主。在村子里,孔孟之家意味著學術之家,文化之家,受尊重之家。儒家思想里,好的壞的東西,都變成家規滲透在他們的思想觀念里,影響指導著他們如何生活,如何為人處世。
我見過我的太姥爺,他留著長胡須,眉毛也很長,都是白的,一點都不慈祥,很嚴厲。他的規矩很大,但全家人都很聽他的話。我對他的記憶只有那個一個剪影。我五六歲時,他死了,但是他的照片,一直被擺在姥姥家進門堂屋的門龕里。逢年過節,正餐前姥姥都要先燒香上供,再用餐。
更多的對于他的了解,是媽媽的講述。
媽媽總是說:“我小時候,我爺爺不讓我們……”好像,從媽媽口里聽來的,她爺爺總是禁止她們做什么。而媽媽對我們的教導,不知不覺也沿襲了她小時候受過的教導。
比如,媽媽說起她和爸爸戀愛的時候,媽媽在屋子里織席,我爸爸,那個帥氣的年輕的血氣方剛的小伙子,半夜睡不著覺(這是跟他同睡一屋的叔叔常常說的),總是要爬起來去找媽媽“談戀愛”,而跟爸爸談天說地的卻只是我的姥爺。媽媽在里屋織席,我爸和我姥爺坐在外屋吸著煙,聊著天,一聊聊半夜,我爸聊完,再騎自行車回家。
在我媽年輕時和小時候,她的家庭里,對女孩子有更多的規矩和禁錮。我媽出生在富農家庭,我姥爺原來在定興開醋廠,后來,她家里開服裝廠。她年輕的時候,是見多識廣的,常常一人去北京上貨(進布),也在內蒙生活過一段時間。但是,即使這樣,女孩子也一定要恪守“封閉,保守”的生活方式,如果心里想總想著出去玩,那是大逆不道的,是不規矩的,更是不夠大家閨秀的。我們小時候,在這一點上,我媽媽依然以這樣的思想影響我們,那時我們小孩子沒有多少機會可以出去游玩,開開眼界,最多的也只是期盼過年過節去親戚家走走轉轉,但,這樣的想法,是被打壓的。及至我也常常有大旭的那種委屈,覺得自己天然的朝向更廣闊天空的心受到了束縛,心里沒來由的委屈。
我媽媽小時候,她家規矩極多,比如,每天早晨,必須要清屋掃堂之后才能吃飯;吃飯時,吃一口菜要放一下筷子,筷子不放,連續地去夾菜,那是很讓人覺得羞恥的;女孩子,必須要有女孩子的規矩,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當然,有些規矩也是好的。
我媽媽年輕時,家里成分不好,富農,那是讓人看不起的。但是因為她們是孔孟之家,嚴格恪守著許多規矩過生活,在村子里還是比較受尊敬的。我媽嫁給我爸爸這個八輩貧農,依然是高攀了我爸。因為我爸成分好,家庭貧困到冬天一家八口蓋一條被子。
我小時候,在飯桌上,我媽講過一件事:戀愛時,有一次她又要去北京了,承諾給我爸買件新衣服回來,但是后來因為事情多,就忘了。結果我媽回來再見我爸,沒能拿出新衣來,臨分手要各自回家時,我爸不好意思的問我媽:“你給我買的新衣服呢?”當時我媽是當笑話來講給我們姐妹聽的,結果把我爸爸羞了個大紅臉……那時的人,淳樸自然,可敬可愛又透著一絲迂。
今天,我們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教育孩子也有了更多的科學書籍、視頻、和資訊。可在我們小時候,我的父母那一代,大多是沿襲自己受過的教育,憑著本能來管教孩子的。以致我們的身上,或多或少還殘留著許多不正確的教育方式留下的心靈缺憾。比如,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就是我小時在心靈上留下的缺憾。我不知道我媽媽在心里有沒有給她自己平過反,反正我是給我自己徹底平反了。一度,我也曾為我愛玩兒的“瘋心”羞恥過,但是后來,我知道了,這是人性中很自然的東西。打壓人性,本身是一種羞恥的不見光行為。
畢業后,我義無反顧的遠離家鄉,留在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可能多少也有些源于小時候被管束過多的叛逆吧。
每個人都是不完整的,有的人是身體上的缺陷,有的人是靈魂和人格上的缺陷,而有的人,遺留在童年和過去的歲月里,許多缺陷。
今天,我的孩子因為想出去玩跟我鬧脾氣,我童年的人、事、場景、感受,就一一的浮了上來。我不愿我的孩子在心里留下任何的缺憾,所以我愿意!順從她!從現在開始,彌補她心里的任何一個小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