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花了7天左右的時間,完成了閱讀周嶺的《認知覺醒》。
雖然不少概念和觀點,我之前有從其他書籍中了解過,但難能可貴的是,周嶺老師將這些基本認知和底層邏輯梳理出了一個簡明易了的架構,循序漸進地帶領我們,一個個地顛覆以往的普遍認知。
我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三點,也激勵自己去真真實實地踐行起來。正如周嶺老師書中第六章所說,沒有行動,世界只是個概念。
我們閱讀和學習,如果沒有歸于實踐,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價值。
一、如何看待焦慮這件事?
我們現代社會人想必都非常熟悉“焦慮”兩個字,它伴隨著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以我自己為例,之前在公司上班,每逢我們要外出參加展會前的一個月,我都會非常焦慮不安,擔心很多意外狀況會發生,擔心客戶沒有接待好,擔心場地沒有布置好,擔心自己沒有準備好。然而等到實際展會那天,人在會場由于過度焦慮的情緒,真的就腦子一片空白,沒有發揮出最好的自己,印證了自己的焦慮和擔心。
在事情沒有發生之前,我們總是會難以抑制地焦慮和擔心。這也源于我們對事情是有一定的期待值,我們總是希望事情如我們期望中的那樣完美和順利,同時自身實際能力卻不足以支撐我們的完美期望,同時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以致內心的恐懼暴走,反而不利于事情的順利開展。
所幸的是,焦慮并不是我們主觀意識造成的,而是我們人類的天生屬性所致。
也就是說,我們人類天生就有趨利避害、趨易避難和急于求成的傾向。我們心中有很多的欲望,想做成很多事情,同時我們也想不怎么努力就能立即看到效果。
所以,不必過于焦慮我們的焦慮,更沒必要與天性較勁,而是要想辦法與焦慮共處。
我能想到的最好的辦法有兩個:
一是降低我們的期待值,降低我們的欲望,不要過多地期待;
二是提升我們自身的能力:認知、實踐、反思、更新。
如此以往,我們一定能減少我們不該有的焦慮情緒,做出更加符合現實的計劃和行動。
二、學習是為了消除模糊?
《認知覺醒》里面提到,人生是一場消除模糊的比賽。
消除模糊,也就是提升認知。
當你的認知面越來越廣,你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就不再是模糊的概念,也不會模棱兩可、無法決策。我很喜歡消除模糊這個概念,有一種我們身在這個世界的游戲中,不斷升級打怪,消除“模糊”這個怪獸,就能看清前方的路,走得更遠,看得更清。
還有一點,人們之所以甘于模糊,是為了逃避痛苦,害怕痛苦,不愿意正視痛苦本身。
想起我上學的時候,因為理科成績很差,對數理化一竅不通,為了逃避學習數理化的痛苦,我干脆不思考,也不愿意嘗試去攻破這個難關,我也接受自己數理化學不好的人設。然而,實際上我真的學不好數理化嗎?現在想來其實不然,就算學得不夠精通,基本的概念應該是能弄通的,可我寧愿選擇模糊,也不愿意正視痛苦本身。
為了消除模糊,減少對痛苦的恐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認知,讓自己了解到很多問題的不同角度,從書中大佬的思想、經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檢驗出適合自己的真理,才能改變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獲益。
三、學習不是一味地努力?
回想以前上學,班里總是有那么幾位學習特別刻苦的同學,他們天天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同時沒有任何其他的興趣愛好,一心栽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但最終他們取得的學習成績,卻不是名列前茅,大概就只有中等偏上的水平。對比他們的辛勤付出,所得回報真的不成正比。
讀了《認知覺醒》里面提到的匹配問題,我才知道,也許他們是沒有找準自己的“舒適區邊緣”,只知道埋頭苦干,卻沒有抓準自己真正需要弄懂的重點知識,一方面要穩住優勢,一方面也要在自己弱勢的地方逐步地提高。
無論是學習什么,我們一定要遵從循序漸進的方式,先找準自己的舒適區,再試圖往邊緣地帶,也就是舒適區與拉伸區之間的區域,嘗試挑戰自己,讓自己跳一跳能夠得著,才是在玩有意思的學習游戲。
讀書亦是如此,千萬不要一味追求大佬們的書單,不考慮自己的理解局限和認知層次。咱們一口吃不成胖子,只能先從自己認知邊緣著手,一步步擴大自己的認知范圍。
那怎么判斷是否在舒適區邊緣呢?我認為還是得不斷嘗試和探索才得知,先從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分類開始探索,書中既有契合點,又有顛覆認知點,讀起來會很有意思,閱讀熱情也能持續。
育兒更是如此,我們需要幫助孩子找到他學習的興趣點和挑戰點,首先他得感知到自身認知的擴寬,得到好奇心的滿足,才會有繼續學下去的動力;其次是有挑戰性的學習,增加了學習的成就感和滿足感,更增添持續學習的樂趣和欲望。
最后,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認知覺醒。
在我們持續閱讀的過程中,在我們與人交流的過程中,在我們腳步所及眼光所及的過程中。只要我們能保有開放謙虛的心態,像一棵樹扎根在土壤,吸收知識的養分,再釋放出自己的力量,一吸一呼,如此往復,一點點擴張枝葉,就能長成一棵真正的大樹,擁有長久的穩定性和堅韌力。
作為普通人的我,通過這本《認知覺醒》感受到了沖擊式的認知瀑布,也下定決心要建構自己知識體系,告誡自己要沉淀下來,切勿因急于求成而步伐雜亂、原地踏步。
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一步一個腳印,開始實踐、接收反饋、持續更新,方有可能達成理想的目標。
與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