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讀書筆記
讀書內容:《普京傳——他為俄羅斯而生》(鄭文陽著)
普京人生中的第三次沸騰,是從一個毫無背景的普通偵查員到總統的華麗涅槃。
先簡單提一下普京在德國擔任間諜的六年中的表現。
“據他當時的同事說,普京工作非常勤懇,干得很帶勁兒。他從來不致力于鉆營和逢迎,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他的平步青云都取決于一種個人品質:勤奮,盡職盡責,工作積極主動。”
在普京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將外向的積極和內向的冷靜完美結合的性格。
也許這是我們的教育引導可以發展的方向。對于外向的孩子,不是一定要強迫他們坐下來,而是希望他們遇事摁一下暫停鍵,增加條理性,養成制定規劃并嚴格實施的習慣,。對于內向的孩子,不是硬要他們多開口交際,而是鼓勵他們積極去實施自己的想法,增加執行力,而不因為過于謹慎而僅停留在空想。
然后來看看讓普京身上表現出來的讓他在沒有背景裙帶的幫助下平步青云的特質——勤奮,盡職盡責,工作積極主動。
這幾個特質看起來非常普通,非常非常普通,大家都可以天天掛在口頭上,但是真正做得到的有幾個?
比如勤奮。今天剛剛中考出分,又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其實總結起來,初中知識點并不太難(相對高中而言),孩子們智商差距也不大,影響分數差距的,主要還是勤奮、用心。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勤補拙”,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勤奮是因為要補先天之不足,不愿意承認自己先天笨,所以不愿意勤奮,想靠小聰明走捷徑,甚至看不起勤奮的人,覺得他們呆板。可往往,可怕的不是別人比你聰明,而是比你聰明的人比你還更勤奮。所以,勤奮的人有時候看起來吃了老實虧,其實,吃虧就是占便宜。
比如盡職盡責。盡職盡責在很多人看來,也是缺點。大家會覺得盡職盡責的人太死板,不會變通,很多時候,我們的變通都是在給自己找借口,都是在自欺欺人,就在一次次的變通之中,我們的責任心不知不覺已經退化成一灘污水,我們習慣了敷衍塞責,習慣了推卸開脫,卻再難學會認真去做一件事。但事實上,很多時候,認真你就贏了。
比如工作積極主動。在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在社會上,習慣于扮演不相干的路人甲。開會、學習都想坐最后一排,遇到提問總是低下頭心里默念“看不見我看不見我看不見我”,征求做事的時候也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積極主動是我們字典里很少出現的詞,而對于那種積極主動的人,我們一方面慶幸天塌下來有他們頂著,一方面卻嘲笑他們有想法、掙表現。但有想法難道錯了嗎?掙表現難道錯了嗎?只要人家是用身體力行實實在在在做,總好過只靠嘴上功夫踩著別人肩膀往上爬的小人罷。人生,原本是要積極主動的,那樣才是對自己負責。
并且,普京“從來不致力于鉆營和逢迎,對所有人都一視同仁”,這也是他的明智之處。在克格勃,他是沒有后臺的人,他取得的成就,都是靠自己認真的實干而不是浮夸的鉆營,因為前者明顯是他的長處而后者是他的短板,舍長取短著實不智。
再說一視同仁的問題。其實很多時候,最害人的就是陣營問題。我記得以前有某朝一個長命丞相,歷經幾朝皇帝而安保相位,憑借的就是無黨無派。被卷進黨派之爭的人,多數是內心不夠強大的,希望借助一種陣營來給自己增加底氣,這樣或許在一個時期內是有助益的,但既然有一半的幾率站對陣營,就有一半的幾率站錯陣營。再加上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誰敢保證自己的陣營永遠屹立不倒呢?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所以,無論你在政壇、商界,甚至學校、班級里,都可能處于是非的漩渦之中,只有保持內心的獨立與清醒,不攙和黨派之爭,對眾人一視同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保身明哲。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注意:“業余時間,他(普京)遵循‘人人皆有弱點’的原則,成為了德國啤酒的愛好者。”
從書里來看,普京是不嗜酒的,在他上任以后,還頒布了很多酒限政策,但他為什么會成為德國啤酒的愛好者,因為他需要一個弱點。這讓我想到了曾國藩,無獨有偶,曾國藩的一生也是在不斷“求缺”的過程。真正的完人是沒有的,就算有,或許遭天妒,或許遭人嫉。這倒不完全怪大家,因為大家會覺得,一個沒有弱點的人是可怕的,或許他們會在表面上尊敬你,但心底里卻是敬,而遠之,他們很難會有朋友,誰會喜歡跟一個沒有弱點的人交往呢,只能時時給自己增加自卑罷。
普京深知人性的弱點,于是給自己也制造了一些可有可無的弱點,就好像我們今天寫總結的時候,總是會在最后選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來安放在自己頭上,一篇沒有“存在不足”的總結絕對是不完整的,但是,倘若不足太過嚴重,又會給自己帶來麻煩,所以這個度要把握好,比如,“德國啤酒的愛好者”。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假如有人知道普京“喜歡”德國啤酒,給他送幾箱去,想必也算不上什么行賄吧。由此可見,普京甚至連弱點也是精挑細選,顧慮深遠,可見他頭腦之冷靜,謀略之深遠。這也導致后來在葉利欽推薦他擔任繼承人,眾寡頭瘋狂挖掘他的黑歷史而一無所獲。當然,當他只是被派到德國的一個小間諜的時候,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站在總統大選的舞臺上,他當時考慮的,只是如何融入自己身處的環境,融入一個普通的居住在德國的平凡人的生活,不至于被別人認為是一個特殊的人,便于他和普通德國人攀談,以圓滿完成自己的任務,畢竟,間諜也好,刺客也好,第一要素就是要足夠平凡,平凡到把你扔進人堆里就可以立刻“蒸發“。在這一點上,普京無疑做得很好,雖然他自己沒有意料得到,但是,這樣的好的確也為他日后的沸騰之路貢獻了一點光和熱。
1990年,當普京由德國回到蘇聯,當時,“國內的情況非常糟糕,無論工作崗位,還是住房需求都岌岌可危。普京的好多同行被迫處在一種‘失業‘狀態,沒有房子,也沒有前途。”在這樣的情況下,普京還算幸運,“他進了大學,成為了校長的助理”,雖然算不上成功,也算幸運了,但對于“國內政治經濟秩序趨于崩潰的困境,以及切身感到的對于自身、對于這個國家前途的茫然,都讓他極為痛苦”,“正是在這種焦灼和憂慮中,普京對這個國家的未來做了深入的思考,這是開始他新的人生的必要準備,而普京后來在政途上的從容不迫,很大程度上也建立在這種準備的基礎上。”
也正因為這段準備,所以,當“沒有人知道這種混亂會走向何方,所有人都很茫然”的時候,“普京卻逆流而上,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向克格勃辭職,踏足政界。”
都說亂世出英雄。但生逢亂世,也并非每個人都能成為英雄。要想被時勢所造就,你就要首先去把握時勢,進而才能引領時勢,成為亂世風浪里的弄潮兒。普京所作的正是這一點。當每個人都在混亂里懵懵懂懂,跟沒頭蒼蠅一般為生計亂碰亂撞的時候,他卻讓自己的心沉淀下來。越是混亂的局面,越需要有一顆玲瓏鉆石心,這顆心要夠清澈,才能夠透過亂象看機遇,才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這顆心要夠堅定,才能不被亂流所左右牽引,始終如一地認準既定的方向。亂世是出英雄的,但更多人在亂世中成為餓殍,英雄和餓殍的命途,區別就在于你的心有沒有亂動。
有了剔透鉆石之心腸,還要有壯士斷腕之豪氣。要知道,當時他所擁有的,是“疾風驟雨、朝不保夕的時局中絕大多數人夢寐以求的安穩和豐足;在情報部門任職,有一份校長助理工作,中校軍銜,以及16年無可爭議的工作經歷。這些都意味著更高的軍銜和新的職位,只要再過不到9年,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得到一份退休金”。然而同當年他放棄世界冠軍的機會一樣,他再一次義無反顧地放棄了那些懸掛在枝頭的馬上就要成熟的果實,而走向了另一處荒地。要敢于舍棄既得的利益,去追求尚處在虛無縹緲的可能,沒有壯志凌云是萬難做到的,這也是無產階級革命最徹底的原理所在,赤腳的不怕穿鞋的,但普京膽子更大,穿靴子的也不怕穿鞋的。“對這些沒有絲毫留戀,他的目光放在更遠的地方,當機會來臨,他義無反顧地做出了選擇:平靜的生活并不適合他,他應該做點什么”。
有的人注定是不甘于平靜的,他們的一生都是在和別人的戰斗,抑或和自己的戰斗中尋求樂趣,他們中的有些人可能會一時失去一切而變得一無所有,但只要他們自己沒有放棄這種戰斗的斗志,終究會重新站起來,繼續成為巨人。
在那時,普京仍然不會想到,自己將有機會成為像彼得大帝一樣的一國之君,但是他并沒有因為這樣放棄自己的思考。我們都不是先知,無法洞穿自己今后的走勢,但做好每一個當下,匯攏起來的軌跡就是一道不斷沸騰的巖漿。
一旦你選定了一條道路,一路上你總將會看到一些路標,提示你正在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這樣的路標并不確定會出現在哪里,可能在你出發的起點,又或者在你走了很長一段路途之后,甚至在接近終點的時候。這路標就是一些機遇,一些“貴人”。
普京在決定走上政途的不久就看見一塊路標,那是他曾經大學里的導師索布恰克,后者需要一個顧問,而普京便在這時候走進了他的辦公室。后來,索布恰克競選列寧格勒市長,普京在幕后功不可沒,被提拔為列寧格勒(后改名為圣彼得堡)第一副市長,但無論何時,他總是“有意躲在索布恰克身后,在這位熱衷向公眾強調自己的前輩的陰影里低調行事”。
索布恰克和普京,恰像一團烈火和一塊堅冰,前者奔放高調,但最后卻失意于政壇,若不是普京舍命相救,便將成為政治戰爭的犧牲品,而后者本分知禮,不但贏得了正職的信任,也在后來波詭云譎的政治斗爭中得以保全。
在索布恰克失勢于新一輪市長競選之后,普京原本可以保全職位,但他很講義氣地辭去了副市長的職位,頗有點“士為知己者死”的意味,這種意氣跟他素來的謹慎不太合拍,但也再次證明,他是一個跟隨自己內心行事的人。
在這個時候,普京再一次變得一無所有,工作沒有了,房子被一把大火所燒,無處容身,證件沒有了,連存的錢也沒有了,一個人禍不單行可以到達這種地步,便如古語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但身在局中的“斯人”有多少能經受住這樣的各種考驗呢?所以可能上天還是給過我們大多數人機會,只是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并牢牢抓住罷了。但普京絕對不是大多數人,哪怕身處絕境,他也“并沒有特別激動,人生中接二連三的波折早已練就了他不動聲色的冷靜和從容。他重新辦理了證件,攜妻女來到了莫斯科”。
在這之后,普京的道路便比較順利了,當然其間他也遭遇過一次重要的糾結。那時候,他的學術導師,也是政治導師索布恰克被推到風口浪尖上,眼看就要淪為政治斗爭的祭品,這時候,普京憑借自己超乎尋常的政治敏銳性,義無反顧地把索布恰克送到了巴黎,據說在這個過程中還動用了他以前在克格勃結識的黑道關系。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說,“普京是在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險。”“但是普京的這一舉動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觸動了葉利欽,激發了他發自內心的一種尊敬之情”。以致于后來葉利欽在講述自己選中普京做接班人的心路歷程的時候說,“在確定必須解除普利馬科夫的總理職務之后,我常常痛苦地思索這樣的問題:誰會支持我?誰真正地站在我的背后?突然我醒悟過來了——這個人就是普京!”
所以說一個人的果報都是有前因的,若不是普京冒著生命危險營救自己的導師,他也不會有后來的一切。回顧普京的這一系列經歷,他放棄克格勃的安穩而冒險從政,他甘當索布恰克身后的人,他放棄副市長的職位只身來到莫斯科,他不顧個人安危營救導師,這點點滴滴,說明普京是一個有缺陷的人,他的缺陷是太容易被情感蒙蔽了理智,做出一些讓外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但也正是他的這些缺陷,造就了他的第三次沸騰,因為,他真實地做了自己,他始終忠誠于自己的內心。一個忠誠于自己的人,才能夠忠誠于家庭,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人民。
當葉利欽提名普京為接班人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為這只是葉利欽政府走投無路的一個笑話,沒有人想到,這個偵查員出身的毛頭小子竟可以執掌俄羅斯政權八年之久,并在一個幾乎算得上政治經濟全面癱瘓的廢墟上,憑借硬漢鐵腕,憑借英雄崇拜,憑借俄羅斯民族期待的大國崛起之夢,帶領俄羅斯重新走上富國強民的道路,并贏得了全國絕大多數人的強烈支持。
最后提一點,普京于2000年就任總統,2004年順利連任,他提出的口號是:“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跡般的俄羅斯。”但是憲法規定,總統最多連任一屆,在2008年,他不可避免地要交出權力,踏上巔峰之后必然的下坡路。這原本是天道循環的自然規律,但普京為了實現自己那個關于二十年的承諾,卻想出了一條偷天換日的妙計,把自己一手栽培起來的總理梅德韋杰夫捧為接班人,而自己則擔任新政府的總理。這種把戲,就好像把玉璽從自己的左口袋,暫時挪到右口袋,一旦梅德韋杰夫四年任期結束,他再一次參與總統競選,既沒有違反憲法,又預防了權力的中斷。事實上,梅德韋杰夫在任的四年,俄羅斯只是變成了沒有普京的“普京政權”,新總統只是他的傀儡,所有的國策國事依舊在他股掌之間,哈,普京也會玩這種“小聰明”呢。
更為有意思的是,梅德韋杰夫在任期間,唯一做出的一件驚天之舉,就是提議并實現了將總統任期從下屆開始由四年延長到六年,也就是說,當他卸任以后,普京如果成功當選總統,可以干六年,如果再連任一屆,可以干十二年,加上之前的八年,剛好整整二十年。
不管這是巧合還是有預謀的安排,只能說,把巔峰之后的下坡路變成下一次登頂的助跑道,這一點,只有普京做到了。
這樣的人,只有普京一個。幸好,只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