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人穿的鞋子都是母親做的。
? ? ? ? 當時生活貧困,無力支付鞋錢,而且市面上也沒有種類繁多的鞋子,農村人都穿家做布鞋。
? ? ? ? 母親一年到頭都在操勞,種菜園,種莊稼,喂豬喂雞,做小買賣……好像有干不完的家務活。夏天,只有陰天下雨,母親才能陪我玩一會兒。她會用紙剪一個“掃天婆”掛在窗戶上,我相信母親說的,“掃天婆”隨著風轉動,就會把烏云掃走,太陽就會露出笑臉。但這一刻,她也不閑著,會把一個高粱稈做的圓形簸箕拿出來,里面有針頭線腦,錐子、頂針、麻繩、碎布應有盡有,還有幾雙沒納完的千層底。家人的布鞋就是在這些零散的時間一雙一雙做出來的。
? ? ? ? 冬天是農村最空閑的時候,糧食已經顆粒歸倉,人們三五成群湊趣聊天。但是冬天是女人們做布鞋最忙碌的時候。
? ? ? ? 母親會把家里破舊的衣物裁剪開,然后用白面打漿糊,把裁好的布頭拼接,一層層粘貼在桌面上,大概粘兩三層,然后曬干或者用爐火烘干成布板,俗稱“打袼褙”。這也是一個小工程,一年穿的“鞋袼褙”都要做出來。桌面地方有限,要做很多次才能完成。曬干的袼褙會捆起來,放置在陰涼干燥處,做鞋的時候再取用。
? ? ? ? 做鞋最大的工程是納千層底。想要一雙舒適的布鞋,鞋底是關鍵。
? ? ? 母親通常把袼褙裁剪成鞋底的樣子,然后用白棉布條把鞋底四周包起來。再把八九層這樣的鞋底粘在一起,用麻繩把粘合后的鞋底沿四邊縫合,進行圈底。完成這道工序,母親總會把鞋底舉起來端詳半天,嘴角抿著,似乎很滿意。龐大的工程還在后面,納千層底才是最繁瑣的一項。從集市上買來的麻都是麻皮子,需要自己搓麻繩。只見母親挑出兩綹麻皮子,用手指捻一下,然后擼起褲腿,把麻皮子放在小腿腿骨上,不停地揉搓,讓麻皮子擰勁兒。母親有時會向著手心吐點唾沫,再往里面加入新的麻皮子,搓出來的繩子粗細均勻,富有韌性。我也曾試著搓麻繩,感覺很疼,腿上的汗毛都被絞掉了。后來,父親把車胎的膠皮剪成長條,訂在一截木頭上,用它代替了人的小腿。從此搓麻繩工作輕松了很多。母親搓繩技術嫻熟,感覺像是蠶吐絲一般,一眨眼的功夫,一根麻繩就搓好了。但是納鞋底就沒有那么容易,是力氣活,要先用錐子在厚厚的鞋底上扎一個眼,然后再穿針,針眼細,麻繩粗又長,而且粗糙,要用錐子把兒繞幾圈麻繩,用力拉拽才能緊實,納好的每一針都像是一粒飽滿的麥子鑲嵌在鞋底上,一行行分布均勻,規則縝密,摸起來凹凸有致。一個冬天,母親都不會閑著。我經常靜靜坐在她的旁邊,看她穿針引線,聽著麻繩穿過鞋底刺啦刺啦的聲音,覺得很開心。但是母親卻不愿意我在身邊,怕針不小心扎到我。
? ? ? ? 納好的鞋底開始并不平整,七扭八歪很倔強,母親會用熱水浸泡熱悶,再用鐵錘槌平。母親把做好的鞋底擺在地上,讓我們站在上面,看看是否合腳。而這時的我們,就像穿了新鞋子一樣高興!
? ? ? ? 鞋底納好了,用麻繩一雙一雙捆起來,接下來就要做鞋幫。母親有一本鞋樣書,鼓鼓囊囊的。都是她在空閑時,用報紙剪出的每個人的鞋樣子。孩子的樣子更多一些,因為腳在不斷地長大,每個年齡階段都有樣本。如果有了流行樣式,母親還會向其他人虛心請教。日子久了,一本書都要裝不下了。母親很有情調,總是留意收集好看的布頭來做鞋面。所以她做的鞋顏色不同,款式各異。我記得,我曾經有一款拼接版的布鞋,前面是一朵漂亮的花朵,后面是黑絨布,當時不知道引來多少羨慕的目光。
? ? ? ? 記憶中,過年穿新鞋最難忘。
? ? ? ? 經過一個冬天的辛苦勞作,除夕夜,母親會把做好的新鞋正式拿出來,我們迫不及待地把腳丫塞進去,在炕上來回走動,其實新的布鞋很硬,還會擠腳,但我從來不說,因為穿上新鞋的喜悅掩蓋了一切。心里就盼著快些天亮,然后穿著它向伙伴們炫耀。大年初一要去拜年,可是一路上眼睛都朝下瞅,瞅自己的新鞋,走路都特別小心,生怕鞋子臟了。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玩瘋的時候,就忘記了。鞋子踩進了雪堆,蹭上了泥,我哭的一塌糊涂,母親總是安慰我,沒關系,鞋子在腳下,總有弄臟穿舊的時候,不要哭鼻子。而且你會有另外一雙新鞋!說著指向簸箕。我馬上破涕為笑,我知道,母親已經開始準備開春穿的新鞋了!
? ? ? 母親就是這樣,用她那雙粗糙的手為全家老小縫制了一雙又一雙舒適的布鞋。 后來,生活條件好了,市面上有了膠底鞋。母親也會買幾雙,給大家穿。膠底鞋防滑,干活很適合。但是膠鞋不透氣,捂的腳丫發白,也很臭。所以母親還是喜歡穿家做布鞋。但我們都接受了新款鞋子,穿著洋氣。漸漸的,家做布鞋不太受歡迎了,遠離了人們的視線。母親的鞋樣書也漸漸沒了用武之地,后來竟然不知去向。
? ? ? ? 時至今日,我依然懷念母親做的千層底。我時常想,如果能夠把鞋樣書保留下來該多好,那鼓鼓囊囊的,是滿滿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