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來自珠海的家庭教育專家蘇主任,實時分享實用又易懂的家庭教育方法給大家。如果你也在育兒過程中感覺到困惑或者挑戰,那么請一定要關注我,“蘇主任Talk”讓你輕松育兒,孩子成長健康又快樂!
最近蘇主任接觸的一個案例比較有代表性,這位媽媽告訴蘇主任說自己的孩子已經14歲了,現在已經叛逆得無底線了,偶爾還會和自己產生肢體沖突。她意識到自己已經沒有辦法控制住孩子了,所以找到了蘇主任,覺得特別的焦慮和煩惱,希望我可以幫助她。
大家可以注意,這位媽媽特別在意孩子是否能夠被自己“控制”,從聊天當中得知,原來這位媽媽從小就特別容易情緒激動,被孩子激怒了,情緒上來了就是對孩子一頓打。
大家可能會說,都是這位媽媽自己造成的。但其實,這位媽媽何嘗又不是被錯誤的教養方式培養出來的?
其實,現在很多東西都和以前的不一樣了,文化不一樣,教學的方式不一樣。因此到我們這一代的教養方式是需要做調整的。
傳統的教育方法如打罵、處罰、命令、威脅、恐嚇等,對約束孩子行為上當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卻無法養成孩子正向人格。如果每天用上述的方式對待孩子,孩子人格會變得越來越正向嗎?肯定不會。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到了青春期,會做出反抗,這些方式就完全失效。
現在這個年代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好了,而壓力大了,競爭激烈了很多,尤其是小朋友。我們要用比較符合現代的教育方式來教養小孩。還有一點就是,我們不能用一個6-7歲孩子的標準來衡量一個2-4歲孩子的行為,不同年齡層段的孩子身心理發展歷程是不一樣的。
而現在的家庭教育究竟可以教導孩子什么東西,我們試想,如果我們自己的孩子將來長大了,你會希望他們會是一個怎么樣的人,對人有禮貌,尊敬長輩的人?能夠反省自己的人?有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或是能夠欣賞別人優點接納別人缺點的人?這都是我們所說的正向人格(positive character)。
如果我們想我們以后孩子擁有正向人格,那現在我們到底要用怎么樣的教育方式去教養孩子,這是一個關鍵。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理論概念形成了正向教養的方式,能幫助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如果我們希望我們的孩子將來擁有正向人格的話,那我們就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灌輸,要保持孩子這個兩個特質。
歸屬感(belonging),簡單來說就是,要有被愛的感覺,被在乎的感覺。一個家庭營造一個溫馨的氛圍,家長多與孩子交流、擁抱,給予表揚和微笑,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愛。孩子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父母連接的歸屬感。
價值感(significance),一個人能感受到自己的被需要和受到重視,孩子通常都希望自己能夠得到認可和肯定。能夠在做錯事的時候,家長多鼓勵他,陪伴他、支持他。相反,能摧毀一個孩子價值感的教育是,打罵、命令、威脅、恐嚇、否定、質疑處罰等方式,這樣做是不會讓孩子有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孩子到了青春期往往變得叛逆,這些多多少少都跟家庭的影響有關,或是被家長打罵太多,教育嚴格,太苛刻,甚至被冷落有關系,讓他們沒有歸屬感和價值感,會讓他們在青春期出現不良行為。
蘇主任說
歸根到底,我們希望培養一個正向人格的孩子,那我們自己注意,光是不打不罵,不代表就是正向的教養。有的父母不知道該怎么做,所以采取漠視或逃避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負面行為,誤以為這就是正向教養。但正向教養的正確含義是:給予孩子內在正向資源,透過各種善巧的方式,來增長孩子內在的歸屬感、價值感,這才是真正的正向教養。這也包含了大人能夠跟孩子內心有所聯結,彼此都感受到對方的在乎。
各位家長,你又是怎么看的?歡迎在評論區告訴蘇主任,或者和大家一起討論!
我是來自珠海的家庭教育專家蘇主任,希望可以幫助更多的家庭走向幸福。你想知道更多處理孩子以及自己情緒的好方法嗎?歡迎關注“蘇主任Talk”,你的每一次點贊、轉發、評論、收藏都將是蘇主任堅持高質量分享的最大動力源泉哦。
如果你有育兒、家庭相關問題,歡迎找蘇主任哦。我們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