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專家解讀

攻堅克難” 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

? ? ? ? ? ?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 彭霞光


? ? ? 近期,《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以下簡稱《二期計劃》)正式印發了,這是我國對保障殘疾人公平享有教育權益、進一步提升殘疾人受教育水平的重要舉措。《二期計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三個全面提高,即“各級各類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保障能力全面增強,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其中“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排在首位。由此可見,全面提高普及水平仍然是未來四年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的主要任務。只有保障了殘疾兒童少年都能有機會接受義務教育,才有可能進一步提高殘疾學生的教育質量,讓每一個殘疾學生都得到適宜的教育。

  一、全面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是特殊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三年來,殘疾兒童少年受教育機會不斷擴大,普及水平明顯提高。根據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 2016年在校殘疾學生總數49.17萬人,比2013年增加了12.36萬人,提高了33.58%。但與《義務教育法》要求相比,與殘疾人基本教育需求相比,仍然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殘疾兒童少年、城市地區殘疾程度較重的多重殘疾兒童少年等義務教育普及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為此,《二期計劃》提出,未來四年要“全面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與一期計劃相比,《二期計劃》提出了更高要求,目標實現更加具有挑戰性。表現在,第一,關鍵詞由“基本普及”變為了“全面普及”,要求更高了;第二,入學率指標由90%到95%,指標更高了;第三,作為計算入學率指標的分母從視力、聽力、智力 “三類”殘疾兒童少年擴大到了包括孤獨癥、腦癱、多重殘疾等所有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范圍更大了。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三年來,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存在著較大的地區差異。城市或經濟發達地區,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大多以孤獨癥、腦癱、重度肢體殘疾和多重殘疾等為主人群,是未來四年需要重點攻關的“困難群體”;而中西部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則仍然以智力殘疾、聽力殘疾、視力殘疾和肢體殘疾等兒童少年為主要“重點人群”。由此可見,全面實現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95%目標面臨很大困難和挑戰,因此需要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攻堅克難,做到殘疾孩子全覆蓋,率先實現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零拒絕”。

  二、爭取多種形式增加入學機會是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仍然是教育機會不足的問題,特別是中西部農村或邊遠貧困地區,仍然需要拓展服務模式提高適齡殘疾兒童的入學機會。《二期計劃》指出,在“逐一核實未入學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數據”的基礎上,要通過特教學校就讀、普通學校就讀、兒童福利機構(含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特教班就讀、送教上門等多種方式,落實“一人一案”,做好教育安置。

  首先,拓展特殊教育學校服務對象。目前,我國有2000多所特殊教育學校,要發揮特殊教育學校在實施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中的骨干作用,拓展特教學校招生類別,擴大特殊教育學校的招生規模。未來四年,在完成新課標教材編寫任務的同時,要研制多重殘疾、孤獨癥等學生的課程指南,支持開展“醫教結合”、進行孤獨癥兒童教育實驗,提高特殊教育學校教育服務的能力,擴大殘疾兒童少年的就學機會,并提高特殊教育學校的教育質量。

  其次,全面推行融合教育。《二期計劃》明確指出,要“優先采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方式,就近安排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擴大隨班就讀規模、提高隨班就讀質量首先就要完善普通學校隨班就讀政策制度。目前,法律法規層面上有《殘疾人教育條例》(2017年修訂)保駕護航,工作層面上《關于做好義務教育階段殘疾兒童少年招生工作的通知》及《普通學校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建設指南》(2016年頒布)等政策文件的引領和指導,未來幾年還將進一步制訂完善相關政策,到2020年,我國將初步形成了義務教育階段推行融合教育的政策支持保障機制。可以預見,未來四年我國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將進一步發展。

  第三,拓展其他教育服務形式。為了保障所有適齡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權利,《二期計劃》提出繼續“探索送教上門、遠程教育”等,為那些重度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提供多種形式的教育服務。送教上門的服務對象不是適用所有適齡殘疾兒童少年,而是專門針對那些需要專人護理不能到特殊教育學校就讀的重度或極重度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為了規范這種教育服務方式,《二期計劃》指出,以區縣為單位完善送教上門制度,由教育部門牽頭,聯合衛生計生、民政、殘聯等部門的專業力量,為殘疾學生提供規范、有效的送教服務。

  三、拓展特殊教育資源總量是提高義務教育普及水平的重要舉措

  總體來講,特殊教育資源短缺是制約我國義務教育發展水平提高的瓶頸問題。拓展特殊教育資源總量是二期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

  首先,強化行政縣特殊教育資源配置。《二期計劃》指出,到2020年,在“基本實現市(地)和30萬人口以上、殘疾兒童少年較多的縣(市)都有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基礎上,對“不足30萬人口沒有特教學校的縣,由地市對行政區域內的特教學校招生進行統籌。鼓勵各地積極探索舉辦孤獨癥兒童特殊教育學校(部)。”此項政策的實施,可以保障全國30萬以上人口行政縣都有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從而能夠為那些不能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提供教育服務,并利用特殊教育資源為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提供指導。對于30萬以下人口沒有特殊教育學校的縣,可以在地市政府統一協調下,與鄰縣共享特教學校或改建普通學校為特殊教育資源中心等途徑解決當地殘疾兒童少年就學問題,特別是重點解決那些由于殘疾程度較重或多重殘疾而不能在當地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問題 。

  其次,加強普通學校資源教室建設。《二期計劃》指出,要“以區縣為單位統籌規劃,重點在部分普通學校建立資源教室,配備資源教師,指定其招收殘疾學生。其他招收殘疾學生5人以上的普通學校也要逐步建立資源教室”,并依托鄉鎮中心學校,加強對農村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由此可見,到了2020年,我國殘疾兒童少年不僅能夠順利進入普通學校就讀學習,而且還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第三,完善縣區級資源中心建設。《二期計劃》指出,要“支持特教學校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沒有特教學校的區縣,依托有條件的普通學校,整合相關方面的資源建立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以便為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工作提供特殊教育指導和支持服務。

  四、健全經費保障機制是提高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水平的必要條件

  近幾年來,盡管特殊教育學校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不斷增長,保障能力持續增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與特殊教育發展需求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表現在特殊教育學校財政性教育經費占教育財政投入比例偏低,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和附設特教班的教育方式財政經費占比過低。為此,《二期計劃》提出,各級政府要“統籌財政教育支出,傾斜支持特殊教育”,要進一步加大特殊教育財政投入,加強隨班就讀支持保障體系建設,努力提高殘疾學生資助水平,減輕殘疾學生家庭的教育負擔。首先,繼續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標準。《二期計劃》指出,各地要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教學校6000元基礎上,有條件的地區根據學校招收重度、多重殘疾學生的比例,要適當增加年度預算。不僅如此,《二期計劃》還規定,指出隨班就讀、特教班和送教上門的義務教育階段生均公用經費標準按特殊教育學校執行。這也意味著隨班就讀、特教班和送教上門的殘疾學生都可以享受與特教學校殘疾學生一樣的生均公用經費6000元標準。其次,要加大殘疾學生資助力度。義務教育階段在“兩免一補”的基礎上,針對殘疾學生特殊需要,統籌資源傾斜支持殘疾學生,提高補助水平。建立完善殘疾學生特殊學習用品、教育訓練、交通費等補助政策。

2017-07-28 來源:教育部網站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