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把人們規避未來不確定性的行為稱為“不耐”,人們不愿意忍耐到未來再享受,因為未來能不能確定的享受得到是受很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的。所以人們更愿意先滿足當下的享受。
我很喜歡吃瓜籽,小時候常常剝出一小堆瓜子仁,然后一起放在嘴里吃。那種享受可好了,用方言說就是可“滿福”了。可是,有一次,當我幸幸苦苦剝出一堆瓜子仁,還沒來得及吃的時候,一個鄰居家的孩子進來,一把搶走了我所有的瓜子仁。我趕緊去追,可是他一邊跑一邊將瓜子仁全部塞進自己的嘴里,“滿福”地大嚼著跑遠了。
從那次以后,我就知道了“旋黃的麥子旋割”的道理,有好東西一定要趕快享受上,以免夜長夢多,最后落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再往后,又會遇到一些的確需要延遲享受的情況。比如本來說好晚上去看電影的,結果大人突然有事需要改變計劃。大人們會和孩子商量:咱們改天再去看電影好不好?孩子知道過了這個村就不一定還有這個店了,說好的事經常會變卦的。孩子就會哭鬧,不答應家長的建議。家長很無奈,但又必須改變看電影的計劃,于是就和孩子商量:“如果你答應今天不去看電影,我就給你買棉花糖吃,好不好?”
這個棉花糖就是“利息”,就是付給未來不確定性的利息。家長想要孩子放棄馬上就要得到的享受,得到享受的時間推后。由于未來的不確定性,這個享受有一定的風險會得不到。為了說服孩子承擔這個風險,家長就會給孩子一些好處,用來彌補風險。家長用來說服孩子,讓孩子愿意承擔風險所付出的代價就是利息。
反過來,我想把未來的享受提前到現在,我也要付出利息。我想買房子,但現在的積蓄不夠,那我就去找銀行。我告訴銀行,我有固定的收入來源,能夠保證未來持續的收入,現在我想把未來的收入提前到現在使用。
銀行考查過我的收入狀況,他們也認為我未來能夠掙到這么多錢,所以同意將我未來的收入先行墊付給我,讓我能夠用未來的收入滿足當前的消費需求。
但是,銀行提出一個條件,他們說:現在我們墊付給你二十萬,可是將來是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的。如果將來你還給我的二十萬貶值了,購買力相對今天下降了,那我們可就吃虧了。所以你需要多還一些錢給我們,用于抵消未來金錢將要貶值的部分。我只能答應這個條件,否則銀行不會借錢給我,我要為提前使用將來的收入,向銀行支付利息。
利息是用來平衡未來不確定性的,那么,未來的不確定性越高,需要支付的利息就越高。社會動蕩不安,經濟劇烈波動,借款利息就高。社會穩定,經濟平穩,借款利息就低。
所以較低的利息反應的是人們對未來更有信心,現在借用未來的收益,將來無法償還的可能性低。一方面銀行愿意借錢給別人,另一方面,借款人也愿意多借錢,因為低利息也能減少借款人的還款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