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29早晨五點多,喂完卜兒睡意全無。索性起來趁著沒人打擾的時光記錄點心情。
又是一年。
前兩天還和老公討論。一年,365天,真是正正好的。
如果半年過一次年,顯然太頻繁。剛見過的親戚又要再客套一遍,沒有那個般耐心。如果兩年再過一次年,又太久了。終日奔忙,來不及停下來盤點時光。
一年有四季,有春夏秋冬。足夠發(fā)生一些看得見的變化。
適齡的男女青年,處上一年,就該知道能否繼續(xù)了,順利的話訂個婚,小日子就過起來了;選擇一份工作,干上一年,也該摸清他的節(jié)奏了,喜不喜歡,要不要繼續(xù),今后怎么走,是該有點想法了;學習一門新的愛好,一年,該有個不成熟的小作品了。
總覺得人生漫長,其實表面上波瀾不驚的水面,表面重復的時光,在暗暗的發(fā)生一些微妙的走向。攢的多了,到了一年頭上,會給你一個看的見的交代。
所以說,更喜歡武斷一點的人生。喜歡痛快點的決定。一年為期,不喜歡的就算了吧,沒用過的就扔了吧,該利索的趕緊了結了吧。想起我一個朋友,處個對象好幾年不結婚,真想揍他。人家愛不愛你,合不合適,心里沒點數(shù)數(shù)?
關于時光的意義,一年又一年的重復。有兩條朋友圈讓我感受深刻。
一條是早早媽媽發(fā)的。早爸帶著兩個女兒腌制臘八蒜。早早托著下巴期待的看著醋瓶子,妹妹還小,大概第一次搞這樣事情,眼睛里亮亮的,很好玩。
另一條是高飛班長發(fā)的。圖片是亮閃閃的大型水晶燈,每一顆珠子都璀璨,應該是剛剛擦過。下面配有一行文字。
生活,逐漸把父母的操持,變成了我的習慣。
一下子,我突然明白,我的父親母親做的那些瑣碎的事情,那些我所謂的一地雞毛。究竟有什么意義。
他們省吃儉用,有肉的時候喝點酒,飯后散小步。老爹在兒女聚齊的時候會大家進行總結性訓話。媽媽喜歡講關于糗事的笑話。買回來的東西總要讓你猜猜猜。他們春天院子里栽小蔥,冬天要屯大白菜。過年走親戚不帶禮品帶桶油。一雙鞋舊的不能穿了,扔的時候還要把鞋帶解下來。
是的,可能慢慢的,我也會變成他們的樣子。那不是摳,那些一年又一年的操持,是對生活的熱愛。而我們的一些操持,也會漸漸成為孩子們的習慣。如此往復。
早些年的時候,對生活是有點抱怨的。問些幼稚的問題,比如說,人啊,為什么不能“做自己”?比如羨慕那些工作在本地的人,能夠有時間去旅行。我的假日,統(tǒng)統(tǒng)用來回家。
這些年,興許是年齡大了,畢竟要奔四了么。發(fā)現(xiàn)不是這樣的。
日子給你發(fā)的是什么牌,好好打就是了。
就像我媽媽,在我剛出生的時候家里很窮。她用一個枕頭套,給我做了一身衣服。我爸抱上我出門,跟別人炫耀,我孩子的衣服是枕套做的,我媽趕緊扯他的袖子,叫他不要說,畢竟窮不是光榮的事情。
而我婆婆,會用一條圍巾,做出一條背帶褲來,而且完完整整的把料用好,一點點都不浪費。這褲子小貝(我家大寶)穿上超級合身,是利用率最高的一件衣服。
在緊緊巴巴的日子里,他們靠一雙巧手,用最有限的東西,操持家務,顧全體面。
如今的日子,雖然物質豐裕,但是時間和精力的緊張程度,和從前的苦日子是如出一轍的。
所以,是要拿出老一輩人對待物質的態(tài)度來對待時間的。簡單來說,就是“趁料”。
有多少時間,做多少事情。
過日子,就是不辜負時光,也不抱怨時光。把時間這塊料子盡其用,和其光。
有空,就多玩會。沒空就少玩一會兒。該忙的時候,就多忙會兒。不忙的時候就范二兒一會兒。
就像我早起睡不著,來碼字。也是“趁料”的一種方式。本來寫作很奢侈。發(fā)牢騷,很扯淡。睡不著,也無聊。但如此組合,趕在歲末寫點感悟,頓覺得好有儀式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