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來出行不易,無數熱愛旅游的小伙伴,望眼欲穿,可惜了祖國的大好河山。
今天在這里,咱們不妨率性而為,折疊時空,讓唐玄宗為咱們當一次導游,從西安到成都,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旅行。
這第一天,咱們要起個大早,晚了恐怕就跟不上導游了。因為唐玄宗的這次出行是偷偷摸摸的,同行的還有楊貴妃三姐妹、皇子與王妃、公主、皇孫,加上楊國忠以及親近的宦官、宮人。
沒錯,這次出行不同于尋常,以往他往返長安和洛陽之間,每一次都極盡奢華排場。但是這一次,安祿山從北京出兵已經攻陷了洛陽和潼關。再不走就要當俘虜了,為了不引起慌亂,皇帝連文武百官都沒有通知,就偷偷出發了。
往哪逃,目的地很明確,就是劍南道(大致就是今天的四川)。為什么要逃往劍南道呢,首先是蜀道艱險不利于叛軍追趕,其次寵臣楊國忠當過劍南道節度使。這次出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玄宗幸蜀”,其實就是一次灰頭土臉的大逃亡。
咱們準備一輛越野車,把油箱加滿,聽著悠揚的車載音樂,把唐玄宗、楊貴妃和高力士當作史上最豪華導游團,出發嘍!
從大明宮出來就是郊外,接著渡過渭河上的便橋,就算離開了長安界。當年他的祖先唐太宗,就在這個橋頭,面對突厥的二十萬大軍,不戰而屈人之兵。今天太宗的后代竟然從這座橋上逃走,把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都城——長安城拱手交給一個番將,是有點諷刺。
過了這座橋,長安城的輝煌再也不會有了,大唐盛世也將一去不回。
如今在這座橋的不遠處,又架起了一座現代化大橋,名曰“咸陽橋”,它是西蘭公路的必經橋梁。
一行人在關中平原上沿著渭水的方向,一路向西,到達了興平。他們一路馬車顛簸疲憊不堪,收拾房屋準備在驛站歇下,咱們可以四處轉一轉,往東開車40分鐘的路程,有衛青、霍去病的陵墓,緬懷一下這兩位青年將軍深入漠北蕩平匈奴的豪情。
等咱們驅車回到驛站,天色漸晚,不經意間抬頭看到一個木牌寫著“馬嵬驛”。
喲!看來今晚有大事發生,一定要見證這一史詩級的一幕。
一陣嘈雜聲中,幾名士兵抬來了一具尸體,嚷著“楊國忠叛亂,已被誅殺”,把他的人頭挑在長槍上,血淋淋的,甚是恐怖。高力士走進玄宗屋內,片刻之后,房間內就抬出了一具尸體,是楊貴妃的。
唐玄宗和楊貴妃究竟說了些什么,楊貴妃究竟是自縊還是被絞死,無人可知。但是楊貴妃是無辜的,一個王朝的黑鍋,一個妃子怎能背得動。
天亮之后,看到雙鬢斑白唐玄宗的唐玄宗,已經完全沒有了在驪山別院華清池的神采。
傷心歸傷心,逃跑一點也不能怠慢,皇家車隊沿著連霍高速,繼續以向西奔馳。
中途在小村子歇下,車載導航顯示“五丈原村”。原來這就是諸葛亮鞠躬盡瘁的地方,小村子高出周圍約200米,北靠秦嶺,南鄰渭水,東西皆有深壑,但是村子里面卻土地肥沃、地勢平坦,真是一塊天然的軍事寶地,難怪諸葛亮北伐總要把這里當作后勤補給站。
剛停下了,就傳來了大臣們的爭議,有人仗義執言,聲稱諸葛亮千辛萬苦才占據五丈原,與魏國司馬懿對壘在這渭水河畔,魏軍只能高掛免戰牌、避而不戰。這里是一個生死攸關的軍事基地,一旦朝廷撤離,被叛軍占領,北方山河就再也不是李唐天下了。
此言不虛,自古以來東晉、南宋、南明這些大一統王朝,一旦逃亡南方,只能是偏安一隅小朝廷,恢復中原再也無望,這是南北方地理特點決定的。
聽著大臣們呼天搶地,咱們卻坐在亭子下望著遠處的渭水,吃上一碗正宗的岐山哨子面。他們終于商議出了結果,留下太子李亨代表著唐王朝繼續反抗,皇帝本人仍要堅持“幸蜀”。
眼前這位老人今年剛過完七十大壽,已經算古稀之歲了,早已沒了開元初年的銳氣,只想到巴蜀清凈之地了卻余生。
好,既然如此,就趕快出發吧,太子向北消失在了寧夏銀川的方向,玄宗皇帝向西直奔大散關而去。
大散關是關中四關之一,自古川陜交通要沖,兵家必爭之地。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從這里進入的關中平原。
南宋的陸游就曾在這里抗金,寫下“樓船夜雪瓜州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使大散關聲名遠揚。
大散關是陳倉道上最重要的關隘,所以又被稱為“散關道”。楚漢爭霸時期,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走的就是唐玄宗腳下的陳倉道。
玄宗從長安城到大散關一共180公里,走了7天,畢竟這里是關中平原,一旦出了大散關進入秦嶺,路就沒以前好走了!
秦嶺是一排東西走向的山脈群,綿延400公里,包括我們熟悉的終南山、華山、驪山等,構成了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既能擋住北方的寒流,又能擋住南方的潮氣,使秦嶺南北完全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氣候。
玄宗翻過秦嶺,可以走子午道420公里,可以走褒斜道350公里,只有陳倉道550公里。為啥要選一條遠路呢,因為這條路在當時是官道,另外幾條小路要么崎嶇險阻,要么有野獸毒蟲。
到這里我們真得佩服古人,他們沒有衛星定位,也沒有測繪工具,竟然能在深山中探索到這樣一條道。
而今天的我們號稱“基建狂魔”,但是在修建國道高鐵時,愣是沒有找到更好的路線,還只能選在了這些古道附近,陳倉道大部分就被現代公路所承襲。
如果時光折疊550年,在這條古道上劉邦和李隆基還能碰個撞面,聊一聊當帝王的個中滋味。
開了近5個小時的盤山公路,神經一直緊繃著,始終不覺得疲憊,終于在眼前看到了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漢江在遠處緩緩流淌。
這里就是古陽平關了,既是陳倉道與金牛道交叉口,又是漢中平原的西大門,在冷兵器時代是,在現代還是,就這么厲害。
抬頭遠望,漢江對岸一座孤山,在漢中平原上顯得格外顯眼,時刻保護著平原的西大門,這就是定軍山。
有江,有山,有關,就一定還有英雄和故事。
五虎上將趙云、馬超和黃忠都在此地留下過英雄傳奇,魏延在這當過太守,劉備在這里登基稱帝,諸葛亮也是安葬于此。
以前雖讀過三國的書,看過三國的劇,但從沒留意過其中的地名。直到現在,三國的故事一個個立體了起來。
唐玄宗平生第一次到漢中,只覺耳目一新。漢中處于秦嶺之南,到此不聞氣壯山河的安塞腰鼓,不見古老滄桑的巍峨雄城,反而是一派巴蜀風光。雖然今天漢中市隸屬陜西省,但是漢中人很難說清楚自己到底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
漢中被秦嶺、米倉山和大巴山包裹,只有嘉陵江和漢江,給與世隔絕的漢中帶來一線生機,可惜兩江在漢中都處于源頭和上游階段,河床較窄、江水湍急,行船能力十分有限。這無意間又關上了漢中的東西大門,使其在過去的兩千多年始終處于良田美池,雞犬相聞的相對封閉狀態。
到了這里,有大臣又憋不住了,聲稱當年諸葛亮每次都把沔陽(今天的勉縣)當做北伐起點,在這里準備糧倉后勤,劉邦也是從這里開創霸業。只要咱們在這里站住腳跟,恢復大唐江山有望啊。何況這里風景秀麗,溫暖濕潤,非常適合陛下調養龍體呀。
可是,唐玄宗嚇怕了,洛陽丟了,長安城也丟了。安祿山太強悍,一定要躲得遠一些,再遠一些,不要說了,劍南道成都府,出發!
四川地理確實比漢中還要封閉,自古就是軍閥割據的好地方。除了三國時期劉備建立的蜀漢,歷史上蜀國就曾出現過好幾個。
如東晉十六國時期譙縱建立的西蜀,五代十國時期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建立的后蜀,北宋初期李順建立的李蜀,南宋時期吳曦建立的吳蜀,明末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等等。
蜀道就遠遠不如陳倉道好走,蜀道難,難于上青天。
剛剛走出陽平關的玄宗,沒來得及在漢中享受幾天,就一頭扎進了金牛道。
這蜀道雖然難走,畢竟也是官道,當時四川與長安往來密切,楊貴妃最喜歡吃的荔枝就是從四川涪陵,經過荔枝道和子午道,送進長安城。
我們一路沿著京昆高速進入廣元市,已經來到了劍南道的北大門,果然看到了四川官員前來朝拜迎接,這里就是明月峽,又稱朝天峽。只看見一道長約4公里的峽谷,卻能集齊古今所有的道路于一處,比如古棧道、纖夫道、水道、公路、鐵路。可謂是天然的中國交通“博物館”,有一種時空穿梭的錯覺。
這些古棧道為李白帶來了靈感,很多人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總有些困惑。唐詩重在立意,但是李白通篇主題就是“路不好走”,很多專家試圖挖掘詩中的隱喻。
李白行事素來灑脫,不喜歡拐彎抹角,從不用春秋筆法,更沒有隱喻。
唐玄宗幸蜀,他很開心,寫詩《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贊美皇帝幸蜀的胸襟。
永王李璘邀請他做幕僚,他又很開心,寫詩《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對永王進行了全方位的謳歌。
我們駕駛在京昆高速上,李白帶著書童行走金牛古道上,看著兩側的崇山峻嶺,下面的萬丈深淵,一定也會像《蜀道難》一樣感嘆這大自然與人類智慧的完美結合。
每次走山路,總能淡化心中的煩惱,可能是感觸今天便捷的生活來之不易吧。
很顯然玄宗的心情并沒有因此開朗,不斷地催問著隨從,下一站到哪里。
大將軍陳玄禮回答說,前面就是劍門關。在唐代,把劍門關以南劃為了劍南道,劍南道并非某一條道路,而是地名,大致是今天四川省。
劍門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將姜維守在這里,魏軍沒有絲毫辦法。直到鄧艾發現了陰平道偷襲成都,劉禪下了投降詔書,鐘會才從此關入蜀。
終于告別了崇山峻嶺,突然有數名士卒抬來了十壇老酒。隨從對玄宗說到,有人貢上了上好的劍南燒春。
劍南燒春,就是今天劍南春的前身,產于綿陽,唐代稱為綿州。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水質純凈、日照充足,是釀酒的黃金段。
據《后唐書》記載,劍南春在盛唐時期就被選為了宮廷御酒,也是迄今為止,唯一載入正史的中國名酒。
唐玄宗帶上幾大壇子劍南春,一路暢飲,不用擔心酒駕的問題。只有酒精的麻醉才能讓他忘卻馬嵬驛的恥辱,才能忘卻幸蜀的心酸。
就這樣,我們跟著已有七分醉意的唐玄宗,在路上晃晃悠悠,不緊不慢的又走了10天才來到成都府。
對,這就是終點!
成都是唐代劍南道的治所,玄宗的行宮只是前劍南節度使的一座使院,但顛沛流離了45天后,這個院子無異于仙境。
在這里,唐玄宗將開始他一年零兩個多月的蜀中生活,這段經歷在他七十八年的人生中,短暫而難忘。在這里,他恐懼、他痛苦,他追憶、他悔恨,這些情感共同交織了唐玄宗的一場蜀中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