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配圖是前天逛時看到的一幕,一下讓我覺得很有故事,三代人在一個畫面,卻又是不同世界,又像是一個人的一生,而陽光依舊。
腦袋困頓,雖然一天也沒做多少事,雖然一天心情不大好,雖然自己在工作沒多大進步,可是腦袋在罷工,感覺自己好累。
寫不了太多,留記。我們折騰、起舞,人吶,在滿足溫飽后才會釋放內心曾壓抑的無窮期望,欲望一直都在,只是釋放的時機和形式,然而總會不可得,畢竟環境是那樣自有規律的。懂得相信自己,也要懂得謙卑,去看,去聽,去理解,不要急于求成。
續寫。今天看了貓奴文化和90后佛系文化的文章,社會給90后貼了很多標簽,90后出社會前被稱為腦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90后出社會后就自我衍生了又一堆標簽,個性,自我,再到喪,貓奴,萌系,最近的佛系等等。細探究下去,時代大環境的影響是巨大的,90后之所以是90后,是時代發展到了這一步,在互聯網下成長的一代,在經濟飛速崛起下成長的一代,在社會轉型矛盾激化中成長的一代,在社會階層固化上升通道十分狹窄中跨入社會的新一代,嘴里喊著個性自我、我型我素,進入社會沒幾年,都是喪的代表,擼貓、自由行、空巢青年都是這批人的新生標簽。人性本來的樣子其實沒多大變化,是環境的變化,媒介的變化,技術的變化,對這一代影響巨大,讓這一代人很多時候連真實的環境都難以辨識,早被商業世界、媒介世界所深刻影響著,同時還要受傳統文化的鞭笞。空虛,焦慮,慌張,不安,雖然人人喊個性,但大多數人連自我到底是誰都說不清。
國家要發展GDP,總要把人群最不安的地方解決了,雖然金融服務豐富,潛在心底的恐慌是源自于生活的環境。商業并非獨立,我們文化精神的內核是什么,越被商業定義,越不知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智能手機到底改變了我們什么?我們會因此更快樂了嗎?還是更抑郁了? 想起《人類簡史》,技術帶來生產的進步,而不必然帶來文化的進步,更不必然讓人類感到更快樂。我們越來越迷失于信息的爆炸,越看不清世界背后運行的規律是什么,我們蕓蕓眾生,終其一生也只是時代大環境中的螻蟻,而對于個人,生命是明明很想去如花如流星一般綻放的,卻很多時候僅僅為了活著而依附于這些大眾。而求溫飽時,對快樂的定義也是不也一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