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說,學生是不該上補習班的。
中小學階段,只要老師能較為正確的教學,學生能較為正常的完成學業,他已經合格了,他是不需要補課的。
有沒有例外?有,孩子因為某種原因,學習脫節了,那么脫節的這部分知識是要補習的。
事實上,以當前的師資來看,孩子想取得比較正常的合格成績是有難度的,從這一角度上來說我們不該譴責家長的功利——總以他們就是想把別人從高考的獨木橋上擠下去為由數落他們的功利(這個世界不會因為競爭而更壞,而是因為不公平的競爭、不擇手段的競爭而變壞——下面有論述)。
但是,我們在為孩子選擇去補習班時,我們的初衷變了,我們開始變得很不理性,我們僅僅是一種擔心,一種害怕,擔心害怕別人都上補習班我們沒上會吃虧、會落后,而不去考量我們該不該上補習班。
這樣一來,問題就出現了。一,一些成績本來就很好的學生,在很低的年級就整天泡在補習班里,而且好像真的取得了更高的成績。卻沒有去想,這些大批量的練習,僅僅為了取得一些高分值不值,甚至這樣一種學習有沒有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動力、學習能力,甚至人格造成殘害。
二,最好的時間應該學習最經典的內容,這個我們應該是同意的。可是,我們對孩子進行大批量、高強度的練習時,是在學習最經典的內容,還是在簡單地機械重復并不那么重要的簡單知識?把這么好的學習階段花費在簡單重復中去,值不值?
如果上面我的論述站得住腳的話,孩子也許該去的不是補習班,而是興趣班——是孩子真的感興趣的班,學可能是他們特別能力所在的內容——學經典的內容——比如最經典的音樂,最經典的繪畫,最經典的數學文化,最經典的英語文化……
還有一種情形,學校提供不了較為正確的教學,影響了孩子的學習——這是可能的——不說師資的問題,只從學科教育水平上說,當前的中國也是很落后的。這時,可能也要給孩子補習——補習該學科較為適宜的知識;補習該學科較為適宜的學習方法;補習以一種該學科應有的學習邏輯進行學習。這樣的補習也是補習,但絕對不是大量練習、機械重復的,也是不需要占用大量時間的。
民國時期大師云集,許多不到三十歲的年輕人出任北大教授,看似不可理喻,實則是那時的教育優于當代教育的明證——那批人在少年時期積累學習了大量經典文化,又有后來開闊的眼界——用西方文化之水,澆筑中國文化之根——就有了那個大師輩出的時代。
今日教育,想重鑄輝煌很難——我們都太短視,只看得到眼前一時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