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經常問自己:我從哪里來?長大了開始問自己:為什么世界是這個樣子?
很多人都知道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少有人思考這樣的問題:既然減少的物質變成了能量,那么是否可以認為,我們的存在只是一個個能量的存在形式呢?
前幾天看到一個名詞:普朗克時間。由于好奇便百度了一下,于是瞬間將我原本糊里糊涂的腦袋給打懵了。如果大爆炸理論是正確的那么在大爆炸開始經過普朗克時間之后,我們能夠理解的世界才出現。我們這個世界是一個沒有時間與空間概念的點爆炸而得來。因為能量過于密集產生了物質,這些物質或許經過了我們還未知的過程,組合成了我們已知的物質,再組合成了我們大多數人可以理解的質子與電子。
前一段時間一本《物演通論》,給了我啟發。這本晦澀難懂并且充滿了悲觀色彩的書,顛覆了我的世界觀。王東岳先生將整個宇宙內的所有存在看做一個整體,創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總結成一句話就是:萬物一系演化,遵循“遞弱代償”原則。
我不知道是什么組成了質子和電子,但是物演通論告訴我,質子和電子的不穩定決定了它們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這就是氫原子,還是不穩定,便以氫分子的形式存在,這是質子和原子最穩定的狀態,所以最廣闊的宇宙中存在最多的就是氫氣。因為很多我們未知的復雜原因,它們也不穩定了,所以有了更高級的存在,氦。它們之間的轉化便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核武器氫彈的爆炸原理,有物質多余,從而轉化為了能量。到之后原子越來越復雜也越來越不穩定,于是更加復雜的分子出現了。
現在我們回到地球,這些復雜分子的出現為孕育生命創造了可能。
之前看過一個實驗,現在只依稀記得好像是探究物質進化的:將淀粉撒到水里,觀察其反應。實驗者的記錄和結論真的讓我腦洞大開:淀粉碰到水,會自發形成一團,最外邊是阻隔水的一層薄膜,是否形成薄膜與淀粉團的質量有關。這層薄膜會在一定范圍內根據淀粉團的質量自動調整大小和厚度。結論是:有機物的出現必然會導致生物的出現,因為從有機物開始,進化這個詞出現了。我認為進化是演化的一種高級形式,所以說,萬物一系演化。
“遞弱代償”是醫學上的一個術語。舉個例子:人有兩個腎,都知道缺少一個人還可以活好多年,醫學界發現剩下的那個腎外形變大了,功能增強了。也就是說,缺了一半,或者是一部分,其余的部分會以其他的形式來補償缺失的部分功能。這個概念被王東岳先生引用到演化過程中。
直觀地講就是越高級的事物種類,存在度越低,越依賴外界的更多條件來補償才能夠生存。再舉一個例子,人類是最高級的物種,現在的存在也不過是七八十億,人類的存在總量(質量)無論如何也比不上比我們低級的哺乳動物總量高。并且我們生存所依賴的條件也遠遠比哺乳動物多的多。我們還可以往前推:哺乳動物的存在量肯定比不上爬行動物;所有動物的存在量比不上植物;所有生物的存在量比不上沒有生命的物質……
單獨看人類也是遵循這個選擇的。原始人,吃飽喝足就已經很滿足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開始有了更高的追求,而高品質追求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達成。現代社會我們可以對比一下,一個農村的成年人和一個城里的成年人。后者肯定要比前者生存需要的條件更多,因為我們需要電,需要網絡,需要手機,條件好一點的還需要屬于自己的房子和車,否則我們就生存不下去。而在農村,顯然不需要這么多條件,或者說對這些外界條件的依賴性沒有那么高。這只能說明城里人相對于農村人來說存在度更低,于是便采取了更高級的方式來補償,這種補償往往比上一級的補償要脆弱。
越往前發展這種代償條件的脆弱就越明顯。比如電,電的發明最初只是為了照明,人類對于電的需求還不是那么明顯,只要接到家里一根電線就夠了。而現在且不說工業用電停止會給社會帶來什么影響,如果家庭重點突然中斷就會使我們連飯都吃不上。用電量越來越大,我們要建發電廠,要建電網,要建變壓器等等一系列條件來保障,這就是代償性條件。我們可以這樣思考,一根電線和龐大的電網之間哪一個更脆弱呢?所有這些代償性條件背后還有條件,最后通通把代償壓力給了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
按照這個理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了最后的階段,是代償條件的崩潰,人類社會不復存在。
我雖然不怎么同意最后的結論,但是毫無疑問,這是對這個世界,對存在最客觀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