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位于齊魯大地正中(山東淄博),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國都。山東地區向來以孔孟之鄉,禮儀之邦自稱,因而對于習俗的繼承和堅持格外重視,一些過年必須的習俗也流傳至今,當然北方民俗有其共性,但是也有一些獨特的地方。
小編今天來講一下自己家鄉的民俗。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b>這首民謠道出了北方的傳統年俗,記載了文化、生活歷史,更反映了中華民族年文化的世俗性、廣泛性。
[辭灶]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俗稱“過小年”,傳為送灶君上天言事之日,故又稱“辭灶”。農家多以谷草、大豆置于灶前,表示給灶君喂馬,好讓灶君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灶君像前供雜面、糖瓜(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并口中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少說是非話,多帶五谷糧”。供罷即將灶君像撕下,與紙錢、谷草一起燒掉,意味著送灶君上天了。至春節方重新貼灶君像。淄川在辭灶之后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為休咎,此為古代鏡聽之遺,《聊齋志異》中有詳細記載?,F在此風已止,唯吃雜面、糖瓜之俗尚存,同時家家戶戶開始置備年貨。外出者多在此日回家。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墨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
[家祭]
舊時農歷年除夕,在正房中設祭,請列祖列宗回家團聚,稱“請家堂”。晚八九點鐘后,為他們焚紙送行。
[年夜飯]
我們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
[紅包(壓歲錢)]
派發“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征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征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現在基本上看完春晚就睡了,因為大年初一早上還要起來準備放爆竹,另外就是要早起準備百年。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一般家鄉的開門爆竹多選在大年初一早上。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祭財神]
每年的正月初八,因春節已近尾聲,各項營業即將開始,祭財神的大型活動就在這天進行。這天凌晨,將財神瓷像請至天井中央的方桌上,擺上供果、香爐等。祭財神開始,長時間鳴放鞭炮,燒一個“黃表墩子”,燒上整管子香。業主率家人作揖磕頭,跪拜四面八方,有的口中念念有詞,可謂虔誠之至。
[元宵花燈]
花燈由來已久,盛世年間都要舉辦規模宏大的傳統花燈展。家鄉比較出名的花燈,比如周村花燈。
周村燈會既繼承了傳統的紗燈特點,又吸收了宗教活動的精華,形成了其他城市無法比擬的形式和水平。比如,周村燈會的十里燈棚,規模最大時從中正門里,沿平安街、絲市街、民生街、民族街、大街、綢市街、魚店街、油店街的上空,全部用新綢布扎成棚頂,下面掛上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花燈,四方游人將大街小巷擠得水泄不通,堪稱世界之最。清代才子徐文驤在著名的《周村鎮賦》中,以“端月之柏菽初度,上元之燈火亦賒。千炬燭光,輝分星月;百枝燈樹,影動龍蛇”,“竹馬戲來,排紫陌而張纓落帽;踏歌人至,擁青娥而墜珥遺釵”。這是多么壯麗宏大的場面啊,以至于北京的乾隆皇帝都忍不住跑到周村來看個新鮮,并御賜“天下第一村”的城市名。
燈會與宗教、商業活動相結合,也是周村燈會的獨特之處。比如銀子市觀音堂前的小燈會(又叫乞巧燈會),原來是周村董永廟會的節目,后來進城,成為周村燈會的一部分。它是以婦女們精心設計、精心手工制作的工藝品為主,小巧玲瓏的各式花燈,長不過尺,最小的只有幾寸,也反映出歷史人物、傳說故事、民間風物等內容,晚上燈火亮起,星星點點,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接。
總之,民俗代表我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更重要的是在一年忙碌之后,舉家歡慶的喜悅。同時還有對來年美好愿景的祈求和向往。再美的景也不如和你一起看景的人,所以年歲嘛,和家人在一起是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