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我近兩天寫關(guān)于“2017年十大網(wǎng)絡(luò)用語”的文章時,偶然間發(fā)現(xiàn)了另外一個一個詞,也很火。火到什么程度呢?形象一點來說,火到你身邊任一90后都在自稱“老衲”了。這個詞就是:佛系。
佛系是什么?佛系生活是什么梗?
秀才我常聽見有人在勸說別人,“放下手機立地成佛”,現(xiàn)在又聽說了,第一批90后們都過上了“佛系生活”,到底這個“佛系生活”是什么意思,“佛系”又是什么梗?
其實,“佛系”的大意是:有也行,沒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實際上,“佛系”跟宗教沒有任何關(guān)系,它是借這個符號,來指一種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經(jīng)常沉浸于一種“淡然”的心態(tài)——凡事不愿較勁,不想折騰,別人提供的服務(wù)就算自己不滿意,也能平靜接受。
吃不到葡萄也不說葡萄酸,我不吃就是了;
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
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
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一時間,“佛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伸到了各個領(lǐng)域和職業(yè),比如佛系員工、佛系公司、佛系點贊、佛系乘客、佛系外賣等等,成了90后自嘲的生活方式。
我們來看形形色色的“佛系族群”——
佛系朋友圈:隨緣點贊,都是愛的鼓勵;
佛系乘客:您停在那里,我自己可以走過來;
佛系戀愛:我們談戀愛吧?都行,看你;
佛系健身:跑步機上走一走,也能活到九十九;
佛系食客:中午吃什么?昨天的再來一份吧;
佛系交友:右滑了就做快樂的事,別問我是緣是劫;
佛系養(yǎng)娃:出息的孩子不會多,童年何必那么苦;
佛系購物:遇到合適的就買了,不合適我也留著吧;
佛系員工:平平安安上班,安安靜靜下班。
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與佛家真正的心如止水、無欲無求不同,這形形色色的佛系心態(tài),是求之而不得只能退而求其次的無奈,是認識到自己的欲望無法實現(xiàn)又無法排遣時與世界達成的和解。
同時,這些佛系思想,讓秀才我想起心理學(xué)上“認知失調(diào)”的概念: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對自我的積極正面認知產(chǎn)生分歧,從而產(chǎn)生了心理上的不舒適感。為了緩解這種不舒適感,他就會想辦法去化解這種失調(diào)。 “這也沒什么大不了的”“我干嘛要費這么大勁”“做人最重要的是開開心心”。這種“無欲無求”“內(nèi)心波瀾不興”一旦引起共鳴,就成了“佛系”的社會流行心態(tài)。
秀才理性分析后認為,這哪里是什么“佛系”,分明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的懈怠、懶惰、消極和頹廢。
不怨、不怒、不爭,其實就是不善于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不把理想和信念當(dāng)回事。
是另一種類型的放縱!
是為自己的懶找一個華麗的借口!
處處不堅持,事事隨大流,最終只會迷失掉自我。
秀才我呼吁,青年朋友們,別再“佛系”了!你們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重拾朝氣與活力,堅定理想和信念,擁有夢想與追求,去大膽拼搏,努力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精彩、完美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