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怎樣向你們介紹《無知》這本書呢?
年少時看昆德拉的作品,只覺得他思維抽象概念堆疊,只記住了薩琳娜的獨立之美,只在看到她選擇離開戀人、離開享受的生活時,給出的解釋是,不愿意想象自己死去后被埋在柏林的石頭墓碑下,有一瞬間的觸動。那時的薩琳娜是一個背井離鄉的人,而《無知》里有更多背井離鄉的人。
被迫離開國家的人,在祖國獲得大解放時回到家鄉,卻發現無法重新融入。我們即使沒有這樣的經歷,也可以輕易在相似的場景中獲得共鳴。那些津津樂道于你的過往而不在乎你此后經歷的人,那些滔滔不絕而不愿傾聽的聲音,那些關于啤酒和葡萄酒的審美差異,那些熟悉而陌生的語言語調……相信每一個眷戀家鄉又不愿返回的人都對此有話可以說。但是,盡管“回歸”是這本書的主要議題,我卻不想做太多介紹。
成年后再看昆德拉,仿佛是瞬間迷上了他費盡心思解釋、闡述的那些概念、意象。試看這一條:
“有一天,她和新情人(當然是個柏拉圖式的情人)一起,上了城邊森林里的一條路;幾個月前,在同一條路上,她和以前的情人一起散步,這一巧合令她激動。她毫不猶豫地走向林蔭道岔路口那座破舊的小教堂,因為就是在那兒,她的第一個情人想擁抱她。難以抗拒的誘惑促使她重溫逝去的愛情時光。她想讓兩段愛情相交,結合,交織在一起,相互效仿,使兩者在融合中增強。”
或者這一條:
“如果不從數學的途徑來研究,記憶也是無法理解的。基本數據,就是生活過的時間與儲存在記憶里的生活時間之間的數字關系。人們從來沒有嘗試計算這一關系,此外也不存在任何計算這一關系的技術方法;但是,我可以不出大的差錯,猜想記憶只能保存一百萬分之一、十億分之一,簡而言之,只是經歷過的生活中完全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這也是構成人的本質的一部分。如果有人能在記憶中留住他所經歷的一切,能在任何時刻回憶起他過去的任意一個片斷,他跟人類就沒有任何關系:他的愛情、友誼、憤怒、原諒或報復的能力都會跟我們不一樣。”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充滿迷惑性的瞬間呢?你所經歷的事情,忽然間與記憶發生重合,你看見此時此刻和往時往刻重疊在一起,但是接下來它們并沒有被導向相同的軌道,那么,這一瞬間的重合意義何在?
通常情況下,這樣的模糊感覺是難以表述和溝通的,但昆德拉做了盡力的理解。他的說理是哲學上的,而他說理的方式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對于一個單詞在不同語言里意義的追根溯源,對于古典文學作品的解讀,對歷史事實的分析,對書中人物的心理剖析……講述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厭其煩。在某種意義上說,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的經歷,但只有部分人能夠將它們完美表達,還有部分人能夠勉強理解,當然還有一些人對它們不感興趣。
但是至少你可以知道去哪里尋找且一定能找到你的同盟。
我相信《無知》這本書所探討的是多方面的問題,正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樣。小說并不具有吸引人的劇情,夜晚讀到一半還會想停下來細細咀嚼一番,而不是一鼓作氣完成。但這也正是它的迷人之處,它讓你看到自己的生活,理解、融入并尋找共鳴,而不是在爆米花和可樂中觀賞別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