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元宵佳節,就會想起那句“火樹銀花不夜天。”而想起這句詩的時候,又會自然而然的想起家鄉的元宵燈會來——那是一個很土氣的名字,叫玩龍燈。還有更土的一個名字,恐怕沒幾個人能夠聽得清楚和想得明白,就叫“燒毛狗棚”或者叫“趕毛狗”!
凡事都要搞明白?有人說,簡單的就是真理。還有謬論說“科學就是簡單化”。明白了?
改革開放后,人們開始把過去革過了頭的命又找回來了。玩龍燈就是其中之一條命。好像是除夕一過,正月初一就開始了。鄉鎮村鎮以及縣城都會不斷的涌來一支支龍燈隊、舞獅隊和劃彩龍船的隊伍。街上的夜晚就開始熱鬧起來。人們在團聚過后酒酣耳熱之際,扶老攜幼,帶著早已準備好的鞭炮、花筒趕到街心,即是看熱鬧,也是湊熱鬧,就像后來的卡拉OK一樣,自娛自樂。
龍燈到哪里,花筒就會追著燃到哪里。點燃的花筒火星噴涌而出,直指舞龍燈的人們,大家在躲躲閃閃和罵罵咧咧中享受著視覺和聽覺的快樂。
據說這種花筒是用竹筒里面灌上黑火藥加鋸末子做的,點然后就開成火樹銀花不夜天了。
也有缺德的,在里面加了鐵屑,燃燒后就會在赤膊上陣舞龍燈的人身上“巴倒燙”,于是,一場罵戰就可能被點燃。看熱鬧的就改成“看戲”了!
在街心和街道,主要的龍燈和舞獅子以及彩龍船,他們沿街而舞,挨家挨戶拜年,也討得幾條香煙,些許紅包,其樂融融。
而集鎮周圍的山坡上、田園里,則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們白天用竹枝、樹皮、木柴、雜草扎好的“毛狗棚”被紛紛點燃,一時間火光沖天,竹節遇火,噼噼啪啪的炸個不停,人們圍著火棚子,邊燒邊喊“趕毛狗呀趕毛狗!”據說,這樣子后,來年收成好,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俱往矣!這些年的元宵節只能在城里過了。除了按照祖宗傳下來的“三十的火,十五的燈”的習俗把所有的燈都打開,剩下的就是看看電視,玩玩手機,讀讀書和想象著大街上、小河邊那些勁舞的火龍和直沖云天的毛狗棚。
這也如同老輩子說的“三十里玩龍燈,越玩越轉去。”(意思是玩到十五了。)
寫到這里,想起來正南宋辛棄疾的那首著名的詩:
東風夜放花千樹。
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千百度,千百度,傳統的東西,龍也好,獅也好,彩龍船也好,毛狗棚也好,隨著文化自信的建立,一定還會回歸的。正應了那句“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不過,這些民間文化與元宵節是怎么扯到一塊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