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宵,中國元宵,中國農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春節最后一個節日高潮。古人鬧元宵,燈海洶涌,車水馬龍,滿地盡是擠掉的珠寶首飾!今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耍龍燈……依舊好不熱鬧!在名家鋪展的元宵畫卷里再流連一番,年,就過完了,家,還要常回去,孝別等,愛別遲。

5:40

聽元宵

來自央視新聞

配樂/花好月圓夜&鮑蕙蕎 - 彩云追月

老舍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

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沈從文

元宵主要在觀燈。

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為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于唐初,發展于兩宋,來源則出于漢代。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并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

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

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布置各種燈彩,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于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游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杯賜酒”即由之而來。

上海豫園元宵節

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彩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

至于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為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

明朝宮廷元宵圖景《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配圖出自國家博物館

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

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做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

吳承恩

唐僧師徒流連燈海。

三五良宵節,上元春色和。花燈懸鬧市,齊唱太平歌。又見那六街三市燈亮,半空一鑒初升。那月如馮夷推上爛銀盤,這燈似仙女織成鋪地錦。燈映月,增一倍光輝;月照燈,添十分燦爛。觀不盡鐵鎖星橋,看不了燈花火樹。

雪花燈、梅花燈,春冰剪碎;繡屏燈、畫屏燈,五彩攢成。

核桃燈、荷花燈,燈樓高掛;青獅燈、白象燈,燈架高檠。

蝦兒燈、鱉兒燈,棚前高弄;羊兒燈、兔兒燈,檐下精神。

鷹兒燈、鳳兒燈,相連相并;虎兒燈、馬兒燈,同走同行。

仙鶴燈、白鹿燈,壽星騎坐;金魚燈、長鯨燈,李白高乘。

鰲山燈,神仙聚會;走馬燈,武將交鋒。萬千家燈火樓臺,十數里云煙世界。

那壁廂,索瑯瑯玉韂飛來;這壁廂,轂轆轆香車輦過。看那紅妝樓上,倚著欄,隔著簾,并著肩,攜著手,雙雙美女貪歡;綠水橋邊,鬧吵吵,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對對游人戲彩。滿城中簫鼓喧嘩,徹夜里笙歌不斷。

江西元宵鬧龍燈

有詩為證。詩曰:錦繡場中唱彩蓮,太平境內簇人煙。燈明月皎元宵夜,雨順風調大有年。此時正是金吾不禁,亂烘烘的無數人煙,有那跳舞的,髦蹺的,裝鬼的,騎象的,東一攢,西一簇,看之不盡。

冰心

自己擁有三盞燈,神氣得很!

那時代的風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親在過年前,就買些肘子、豬蹄、雞、鴨之類煮好,用醬油、紅糟和許多佐料,腌起來塞在大壇子里,還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紅白年糕。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

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因此,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

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占了便宜,我墻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

余秋雨

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

我一直以為元宵節只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么多的含義。這是個狂歡的節日,是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

春節是個制約的節,而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是個年輕人的節日。春節時合家團聚,作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節,年輕人走出去,在熱鬧當中尋找那種高雅,那種美麗。

長沙橘子洲煙火

余光中

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

上海城隍廟元宵節

在西方,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元宵節。我們的詩詞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多么浪漫!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描寫的元宵夜情侶們相會的詞句極其美好,堪稱千古佳句。其實在古代,好多文人墨客都講過過元宵節的心情。比如“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就是唐伯虎的詩句。黑夜來臨,本是日落而息、倒頭酣睡的時候,但元宵之時,人們卻有不眠不休的興致。這興致高昂,落在一個“樂”字上,由樂發聲,正要“開口笑”。

啟程,家又遠了。

春節期間,雖然相聚時間很短,但渴望兒女團聚的老人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天倫之樂。節后,兒女們突然“大撤離”,瞬間將老人們剛剛筑起的美夢打破……

孝別等,愛別遲,再忙,也要多關心父母,哪怕打個電話。

歷新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春節最后一個節日高潮。古人鬧元宵,燈海洶涌,車水馬龍,滿地盡是擠掉的珠寶首飾!今日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耍龍燈……依舊好不熱鬧!在名家鋪展的元宵畫卷里再流連一番,年,就過完了,家,還要常回去,孝別等,愛別遲。

5:40

聽元宵

來自央視新聞

配樂/花好月圓夜&鮑蕙蕎 - 彩云追月


老舍

元宵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

除夕是熱鬧的,可是沒有月光;元宵節呢,恰好是明月當空。元旦是體面的,家家門前貼著鮮紅的春聯,人們穿著新衣裳,可是它還不夠美。元宵節,處處懸燈結彩,整條的大街像是辦喜事,火熾而美麗。

有名的老鋪都要掛出幾百盞燈來,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紗燈;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繪全部《紅樓夢》或《水滸傳》故事。這,在當年,也就是一種廣告;燈一懸起,任何人都可以進到鋪中參觀;晚間燈中都點上燭,觀者就更多。這廣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燈節還要做一批雜拌兒生意,所以每每獨出心裁的,制成各樣的冰燈,或用麥苗作成一兩條碧綠的長龍,把顧客招來。

除了懸燈,廣場上還放花合。在城隍廟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來。公園里放起天燈,像巨星似的飛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來踏月、看燈、看焰火;街上的人擁擠不動。在舊社會里,女人們輕易不出門,她們可以在燈節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們買各種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氣,在家中照樣能有聲有光的玩耍。家中也有燈:走馬燈——原始的電影——宮燈、各形各色的紙燈,還有紗燈,里面有小玲,到時候就叮叮的響。大家還必須吃湯圓呀。這的確是美好快樂的日子。

沈從文

元宵主要在觀燈。

元宵主要在觀燈。觀燈成為一種制度,似乎《荊楚歲時記》中就提起過,比較具體的記載,實起始于唐初,發展于兩宋,來源則出于漢代。燈事遲早不一,有的由十四到十六,有的又由十五到十九。“燈市”得名并擴大作用,也是從宋代起始。

論燈景壯麗,過去多以為無過唐宋。觀燈有“燈市”,唐人筆記雖記載過,正式舉行還是從北宋汴梁起始,南宋臨安續有發展,明代則集中在北京東華門大街以東八面槽一帶。

從《東京夢華錄》和其他記述,得知宋代燈市計五天,由十五到十九。事先必搭一座高達數丈的“鰲山燈棚”,上面布置各種燈彩,燃燈數萬盞。封建皇帝到這一天,照例坐了一頂敞轎,由幾個親信太監抬著,倒退行進,名叫“鵓鴿旋”,便于四面看人觀燈。又或叫幾個游人上前,打發一點酒食,舊戲中常用的“金杯賜酒”即由之而來。

上海豫園元宵節

宋人筆記同時還記下許多燈彩名目,“琉璃燈”可說是新品種,不僅在富貴人家出現,商店中也起始用它來招引主顧,光如滿月。“萬眼羅”則用紅白紗羅拼湊而成。

至于燈棚和各種燈球的式樣,有《宋人觀燈圖》和《宋人百子鬧元宵圖》,還為我們留下些形象材料。由此得知,明清以來,反映到畫幅上如《金瓶梅》《宣和遺事》和《水滸傳》插圖中種種燈景,和其他工藝品——特別是保留到明清錦繡圖案中,百十種極其精美好看旁綴珠玉流蘇的多面球燈,基本上大都還是宋代傳下來的式樣。

明朝宮廷元宵圖景《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卷》配圖出自國家博物館

另外,畫幅上許多種魚、龍、鶴、鳳、巧作燈、兒童竹馬燈、在地下旋轉不停的滾燈,也由宋代傳來。

宋代“琉璃燈”和“萬眼羅”,明代的“金魚注水燈”,和用千百蛋殼做成的巧作燈,用冰琢成的冰燈,式樣作法雖已難詳悉,至于明代有代表性實用新品種,“明角燈”和“料絲燈”,實物在故宮還有遺存的。

吳承恩

唐僧師徒流連燈海。

三五良宵節,上元春色和。花燈懸鬧市,齊唱太平歌。又見那六街三市燈亮,半空一鑒初升。那月如馮夷推上爛銀盤,這燈似仙女織成鋪地錦。燈映月,增一倍光輝;月照燈,添十分燦爛。觀不盡鐵鎖星橋,看不了燈花火樹。

雪花燈、梅花燈,春冰剪碎;繡屏燈、畫屏燈,五彩攢成。

核桃燈、荷花燈,燈樓高掛;青獅燈、白象燈,燈架高檠。

蝦兒燈、鱉兒燈,棚前高弄;羊兒燈、兔兒燈,檐下精神。


鷹兒燈、鳳兒燈,相連相并;虎兒燈、馬兒燈,同走同行。

仙鶴燈、白鹿燈,壽星騎坐;金魚燈、長鯨燈,李白高乘。

鰲山燈,神仙聚會;走馬燈,武將交鋒。萬千家燈火樓臺,十數里云煙世界。


那壁廂,索瑯瑯玉韂飛來;這壁廂,轂轆轆香車輦過。看那紅妝樓上,倚著欄,隔著簾,并著肩,攜著手,雙雙美女貪歡;綠水橋邊,鬧吵吵,錦簇簇,醉醺醺,笑呵呵,對對游人戲彩。滿城中簫鼓喧嘩,徹夜里笙歌不斷。

江西元宵鬧龍燈

有詩為證。詩曰:錦繡場中唱彩蓮,太平境內簇人煙。燈明月皎元宵夜,雨順風調大有年。此時正是金吾不禁,亂烘烘的無數人煙,有那跳舞的,髦蹺的,裝鬼的,騎象的,東一攢,西一簇,看之不盡。

冰心

自己擁有三盞燈,神氣得很!

那時代的風俗,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禁止屠宰的。因此,母親在過年前,就買些肘子、豬蹄、雞、鴨之類煮好,用醬油、紅糟和許多佐料,腌起來塞在大壇子里,還磨好多糯米水粉,做紅白年糕。這些十分好吃的東西,我們都一直吃到元宵節!


我們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福州的風俗,元宵節小孩子玩的燈,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燈”與“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話,因此,外婆家送給我們姐弟四人的是五盞燈!


我的弟弟們比我小得多,他們還不大會玩,我這時就占了便宜,我墻上掛的是“三英戰呂布”的走馬燈,一手提著一盞眼睛能動的金魚燈,一手拉著會在地上走的兔兒燈,覺得自己神氣得很。

余秋雨

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


我一直以為元宵節只是年的結束,卻不知還有這么多的含義。這是個狂歡的節日,是個釋放的節日,也是個“情人節”。“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眾里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些都是古人在描述元宵節時留下的詩詞。

春節是個制約的節,而元宵節是個叛逆的節日,是個年輕人的節日。春節時合家團聚,作為子女在家孝敬父母,但在元宵節,年輕人走出去,在熱鬧當中尋找那種高雅,那種美麗。

長沙橘子洲煙火

余光中

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

上海城隍廟元宵節

在西方,人家的情人節是2月14日,我們的情人節就是今天——元宵節。我們的詩詞里,“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多么浪漫!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生查子·元夕》中描寫的元宵夜情侶們相會的詞句極其美好,堪稱千古佳句。其實在古代,好多文人墨客都講過過元宵節的心情。比如“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就是唐伯虎的詩句。黑夜來臨,本是日落而息、倒頭酣睡的時候,但元宵之時,人們卻有不眠不休的興致。這興致高昂,落在一個“樂”字上,由樂發聲,正要“開口笑”。


啟程,家又遠了。

春節期間,雖然相聚時間很短,但渴望兒女團聚的老人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天倫之樂。節后,兒女們突然“大撤離”,瞬間將老人們剛剛筑起的美夢打破……

孝別等,愛別遲,再忙,也要多關心父母,哪怕打個電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