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今日關注:20171122第264天
? ? ? 中國金融的三個重要變化
11月18日,著名金融學家、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教授登上混沌大學講臺,結合自己二十余年來的研究,深入淺出地勾畫了金融的發展脈絡,對中國金融的現狀、問題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等問題,都給出了前瞻性的觀點。尤其談到了中國金融的三個重要變化。
中國金融的現狀就究竟是怎樣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變化:
一、證券化金融資產比重逐步上升。
如何評價一個國家金融體系的功能?有兩個指標,一個是金融資產的總規模,一個是在總規模中,其內部的結構是什么樣的,這兩個指標來衡量這個國家的金融的效率和競爭力。
什么是金融資產結構?就是指證券化金融資產在整個金融資產中的比重。
中國金融資產的膨脹速度非常快。在膨脹過程當中,證券化的金融資產比重在逐步地上升,這說明中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非常高,金融對經濟的滲透作用非常地大,同時也說明了,我們出現了某種意義上的金融資產泡沫。
二、銀行資產:表內與表外之比。
根據央行發布的金融穩定報告所披露的相關數據,2013年到2015年,商業銀行表內資產和表外資產的比例分別是1:0.3576和 1:0.4241,也就是說銀行的表內和表外的資產相比的話,表外的資產比重在提升。
這里需要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資產結構變化導致監管也會發生變化。
要知道,傳統的監管主體(一行三會)是基于分業發展、分業監管的歷史所確定的,其監管的重心是機構的風險監管,核心是保證資本充足。
但現在,中國整個金融資產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些資產已經不主要在金融機構手上,而是在居民手上,在投資者手上。風險顯而易見已經轉移給這些持有證券化金融資產的主體身上了。
這也就意味著,監管就必須要發生某種程度上的轉移,要花更多的力氣來消除投資者投資于這些證券化金融資產所帶來的風險。
怎么消除呢?就是強制性地要求發行、發售這些證券化金融資產的主體,要如實地披露證券化金融資產內涵的信息,而且,中國的金融產品也不能過多地衍生,否則,信息就復雜了。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后來演變成全球金融危機,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產品的衍生性,使得它的風險、信息無法披露,因為誰都不知道那個東西是什么東西,因為它衍生了三四次。
三、居民部門持有資產結構變動。
居民部門持有的證券化金融資產的比例呈上升趨勢,持有非證券化金融資產的比例呈下降趨勢,這種變化態勢從2012年開始加速,2012年之前F/FS占比在70%以上,2012年至2014年則快速下落到61.44%、57.64%和54.78%。
總之,中國金融的功能正在發生變化,由過去的主要以融資為主,現在慢慢過渡到融資和財富管理并重的時代。
摘自:混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