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衡
是否一定要找主內的結婚,這個問題困擾了無數的弟兄姐妹,尤其是在新教當中。在新教當中,女多男少的情況非常嚴重,而新教又特別強調要嫁給主內的,導致了新教內部大齡剩女特別多。大齡剩女們大多非常虔誠,對愛情有非常美好的憧憬。她們不愿意“屈身”下嫁一個“不如自己”的人,很隨便地就步入婚姻。
剩斗士越來越多,教會的長老們可愁白了頭,擔心剩女們嫁給不信主的人,遠離了教會,因此也舉辦了一次又一次的相親聯誼會,牽了無數次的紅線。為了強調對上帝的信仰,長老們講各種各樣嫁給不信主的人之后怎么不來教會,怎么生活不幸的故事,強調著遠離了“神”,你的生活就會一塌糊涂。
有一個非常絕妙的比喻,一個人站在桌子上,一個人在桌子上,是桌子上的人把桌子下的人拉上來容易呢,還是下面的人把桌子上的人拉下來容易呢?以此來強調“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厄”!
即便如此不斷的強調,不愿意嫁的始終不愿意嫁。教會為了勸說這群高傲的姑娘,可真是苦口婆心:女人是男人的幫助者,男人需要女人。女人天生就要比男人聰明。再打個比方,爸爸媽媽幫小孩子穿衣服,是爸爸媽媽厲害呢,還是小孩子厲害呢?不用說,當然是小孩子。通過這個比喻,牧師們,開始引導教會里相對素質高的女人去嫁給相對素質低的男人。強調你嫁給那個男人,是上帝賦予你的使命。
最后牧師開始用這種優秀的女人嫁給差的男人后幸福婚姻的見證去勸說那些“高傲”的女人。最神奇的是,牧師還能引用圣經“神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那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堅強的羞愧” 。女人們聽了牧師的講道后,異常得羞愧,覺得自己的高傲得罪了上帝。
小生寫到這里,不得長嘆一口氣。先不說那些比喻都是詭辯,把愛情和婚姻的本質和律法的約束顛倒過來就是一種法利賽人式的舉動。
首先,信仰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標榜的價值屬性,他所標榜的,并不一定等代表這個人的本質。一個人的本質還是需要通過多次的溝通、接觸去了解。一個人可能不信基督教,但是他熱衷于慈善事業,樂于助人,孝敬父母,懂得尊重你的信仰,然后兩人都相互有好感,難道這樣的人就不能去嘗試相互了解下嗎?又或者,一個人是基督徒,嘴上天天說著愛主,可背地里卻偷偷趕著齷齪的事情,這樣的人,值得去交往嗎?
我相信愛情的本質,并不是簡單的價值觀相似,而是更深層次的靈魂的共鳴。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的白淺和夜華為什么能相愛?因為兩個人都是愿意為愛的人付出,不怕犧牲,行事光明磊落的人,兩個人靈魂中透露出來的氣場,很自然地把兩個人聯系在了一起。
愛情也是類似,現實生活中,一個腹黑男可能很想愛一個單純女,等最后在一起了,才發現單純女更腹黑,扮豬吃老虎;一個逗比愛上了一個逗比;一個悶騷愛上了一悶騷。最后修成正果的,往往都是在核心的靈魂屬性上保持著一致。
所以與其說,你一定要嫁給主內,還不如捫心問問自己,自己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會和什么樣的人產生共鳴?
以上說的是愛情萌芽時那種說不出道不明的好感。當愛情發芽時,借著就是多接觸深入了解這個人的為人處世。有的人試探一兩次,就發現不適合;有的人隨著逐漸的交往,往往會越來越相互喜歡。然而婚姻不單單是這種靈魂的共鳴,更重要的是承諾、交付。
婚后的生活才是漫長旅途真正的開始。因為是兩個罪人在一起,所以更加要克服自己身上的罪性,才能幸福。因此牧師在不斷強調女人要順服,要幫助男人的基礎上,確實非常有助于婚后生活的幸福。但如此,也更要強調男人在這方面的擔當。
如果一直這么把重擔壓在女性身上,女性真是太可憐的,你們把她們的戀愛范圍給縮小了,你們把她們對美好愛情的憧憬壓制了,你們把婚后幸福的樣子給定型了,你們讓女性覺得,結婚就是去受苦的,就是去背負耶穌的十字架的。多可怕呀!
——以上所有均個人觀點,不能代表天主教立場
迦南牧師朋友圈截圖
最后附上一段“天主教教理”送給大家,希望大家理性對待新教里“信與不信不能共負一厄”的觀點:“夫婦之間即使宗派不同,并不會為婚姻構成不可克服的障礙,只要他們能夠共同分享彼此從各自團體中所得到的一切,而去相互學習對方如何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忠于基督。”